考古:面具之下的商人脸孔,是傩人装神弄鬼,还是战士实用慑敌?

2021-04-02   包翠红聊生活

原标题:考古:面具之下的商人脸孔,是傩人装神弄鬼,还是战士实用慑敌?

提起殷商时期的青铜面具,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著名的三星堆中的纵目人面具以及黄金面具,在边陲之地尚且有如此令人惊叹的存在,难道中原地区就没有像样的面具?如果有的话,这些面具最初又是作何用途?

01殷商面具

目前发现的商代青铜面具的数量,虽不如其他青铜器那么丰富,但也是有迹可循。有意思的是,我们从几个地点出土的青铜面具上,不难看出殷商人塑造的面部特征,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突出的眼球,整齐的牙齿,眼眶相连,倒是挺像猴子模样。

第一件是西安老牛坡商代墓葬出土的3件人面具,这几件人面具的形制都是一样的,其五官与人面具相近,双目内陷,眼球镂空外凸,鼻子高挺,有两个鼻孔,咧嘴露牙,两只耳朵中部镂空,两耳垂部各有一个圆孔,高6.5厘米,宽8.5厘米。

第二件是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的青铜面具,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件。这个双面神的面具整体呈倒置的等腰梯形,两面均有镂空的眼睛,竖耳上尖,宽鼻子,高颧骨,口微张,嘴中的牙齿引人注目,上面四颗牙,下面八颗牙,除了下犬齿外卷似獠牙外,其余均作长方形。在其头顶正中有圆管,两侧各出一角,面具下端则有方銎。

第三件是城固县的青铜人面具,形似人面,眼睛周围凹陷,形成一个近似心性的图案,眼球突出,中为圆孔,鼻子高耸有两鼻孔,双耳横出,耳朵中部铸有孔洞,嘴部大多镂空并铸有两排牙齿,面具正面突起,背面光滑内凹,有的额头和下巴处有一到两个铸孔。

第四件则是殷墟西北岗王陵区M1400墓出土的人面具,其出土于大墓的东侧墓道处,通高22厘米,通耳宽24厘米,造型非常接近人面,面容平和,下巴略尖,眉毛弯且长,耳朵大而圆,塌鼻梁,但其眼部和口部均未作镂空处理,耳部也未穿孔,在其头顶有一高3.4;imitate的纽柄,可供悬挂或提拿。

从年代上看,新干大洋洲面具处于殷墟二期,西北岗王陵区面具处于殷墟二期晚段,老牛坡商墓面具属于殷墟四期,城固面具因为没有地层,通过其他青铜器的比对,其大致年代约在殷墟二至三期。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按照年代顺序将以上四种面具按早晚进行排列:

殷墟二期,新干大洋洲双面神面具;殷墟二期晚段,西北岗王陵区人面具;殷墟二期至三期,城固人面具;殷墟四期,老牛坡人面具;

不难发现,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双面神面具,可以算得上是格外另类的存在,迄今尚未发现与此完全相同的器物,作为最早出现的人形面具,它却有很多特征被之后的青铜面具所延续,这便是外凸的眼珠,深陷的眼眶以及整齐的牙齿。

而西北岗王陵区的面具,则完全与其他三类格格不入,鼓鼻梁、高颧骨、小口尖下巴、吊眼,如此写实的特征,几乎已经能够从中辨认出其蒙古人种了。这表明,殷墟的青铜面具并非是其他方国的进贡之物,而是中原王朝自己制作的器物。

而城固出土的青铜面具则和之后的老牛坡面具几乎如出一辙,只是老牛坡的面具尺寸要比城固小一些。所以,从时间上看,老牛坡的青铜面具极有可能是在城固青铜面具的影响之下产生的。

那么,这些青铜面具在殷商时代,具体是做什么用途?

02面具之用

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漫长的巫术盛行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而殷商更是一个弥漫着鬼神崇拜的时代。

基于这个大的历史背景,有学者提出了这么几种面具使用的可能性:

其一,巫术大傩的面具

巫术本质上说,是人类企图利用或战胜“超自然力”的一种手段,而面具则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工具和媒介作用,是巫师借以通神的重要法器。在很多民族学材料中,他们认为面具正是神灵、鬼魂和祖先的化身和凭借之物,巫师带上面具,便成为鬼神的代言人,他既可以代表鬼神向凡人传达旨意,又能代凡人相鬼神传递愿望。

其二,部落战争的假面

从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产生,部落之间的战争日益频繁。而青铜面具在战争中的作用就逐渐凸显,比如,它既可以被用来保护头和面部u,也可以利用面具来改变自己平凡的外貌,使之证明恐怖、威猛凶恶,以此在战场上威慑敌人,从而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点,倒是和后世的美男子兰陵王有点像了。

当然,还有其他的说法,比如将其作为盾饰、马冠饰和车饰来看待。其实不论这些面具作何用途,其或多或少与超自然力量有关,因为将人的形象再现于物体之上,本身就是一种既危险又充满诱惑力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