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座古墓被盗12次,珍贵文物仍保留至今,墓主用了什么方法

2019-07-18   浩强资讯

古墓被盗是很常见的事情,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罪,这是自古以来的定律。由于显得盗墓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了,所以正常被盗墓者提前下手的古墓,里面的文物基本上所剩无几,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河南的古墓防盗措施做得相当到位。

被盗了12次了,里面的珍贵文物依然保留至今,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个墓主人到底用了什么样的防盗措施。

2005年春节前夕,河南省一个村子的村民在春节的炮竹声中还听到了其它的爆炸声,后面隔天才知道原来是耕地被人炸开了,出现了很多的洞穴。当有关人员赶到现场查看后,心里猜测这可能是盗墓的行为,这地的下面或者有古墓,后来第一时间展开了挖掘。

没想到真的在这个耕地的下面发现了郭庄楚墓。请示过文物局有关领导同意后,专家们马上对这个地方展开了抢救性的挖掘修复。

专家们在挖到下面后不禁感慨,这个墓地的主人用心良苦,虽然核心墓葬区的陪葬品被盗了不少,但是我们依然在这里出土了1000余件珍贵的文物,可见它的防盗还是很成功的。

很多人肯定很好奇,换做平常的古墓,被盗一次就基本上被洗劫一空了,这个,墓已经别盗了12次了,竟然还能有这么多珍贵的文物?这当然是因为墓中独特的“防盗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是一座积石积沙墓,你们想一下,依靠以前的技术,想要成功在一个厚度超过10米的细沙中打盗洞,这显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再者,这个墓主人非常聪明,他还在沙子里面放了很多比较重的石块,这确实是让盗墓贼难以下手。

我们都知道古人“视死如生”,他们希望自己死后的生活质量不要下降,至少要和生前持平,所以才会追求厚葬,众多的陪葬品也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而已,我们在郭庄楚墓一号墓出土的文物有青铜礼器、乐器、酒器、兵器、车马器、洗浴器等,由此可见这个主人生前过着非常奢华的生活,而且也侧面发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工艺水平都非常高。

考古专家告诉我们,在战国之前,墓葬是不封土的,我们从地面上根本就区别不出来,所以根本就无需防盗。

到了战国后,人们开始流行用封土起冢墓。从这个知识点上来看,这就说明我们对古墓的防盗技术是从战国后才出现的,这个点在帮助我们判断郭庄古墓年代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专家们认为这个死者应该是属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那个时代的,也就是楚国这个国家的人,从他墓中的陪葬品来看,这个死者至少是个贵族身份,即便不是楚平王之孙,墓主人也是和楚王室有极密切关系之人,综合各种资料看,墓主人极有可能是楚王孙一级人物。

那这个死者为什么防盗意识会这么强呢?其实是因为春秋晚期,经常发生战乱,盗墓活动猖獗,另外也会发生一些政治报复事件。

专家认为死者可能是在生前看着祖辈陵墓遭人盗掘,内心感慨万分,所以想着比较长远,也希望自己死后的墓地不要受惊扰,于是才想方设法地设计防盗的措施。若是按照这个古墓的设计原理的话,估计有盗墓高手加入了该墓的设计队伍中。

若是所有的王公贵族的都有这么强的防盗墓意识,估计盗墓者就不会这么猖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