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有了人类文明以后,不管经历哪个朝代,统治者都会注重人口的发展,毕竟在那个时候战争不断,没人了还怎么跟别人打呢?所以问题就来了,人越来越多了,但是生产力跟不上,加上天灾人祸,粮食产出并不是很多,收上来粮食除了交税以后,自己就所剩无几。就算是现在人们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就更别说古时候的人。在古代,平常老百姓如果说能吃饱饭就算是厉害了,更别说什么大鱼大肉。尤其是那个时候战乱不断,人们对天灾抵御力小,粮食往往产出很少,这就避免不了饿肚子,甚至是饿死,农民不得不揭竿而起。所以,老百姓唯一的愿望无非就是填饱肚子,谁会吃饱了没事干去造反呢?粮食的多少也就直接影响了朝代的发展,这也是当时统治者为什么非常重视农业发展。
由于古时候的局限性,生产力落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并不是很高,唯一的追求就是有口饭吃。尤其是在天灾人祸面前,大多数还都会吃土,吃草根、树皮度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那个时候农作物单一,产出少,加上外界的影响,粮食产出周期长,这都会大大的影响粮食的多和少。就像水稻,以前这种农作物只能在南方种植,在干旱的北方就成活不了。
除了水稻、小麦以外,像玉米、甘薯都可以作为粮食,但在那个时候,玉米和甘薯都是后来才引进国内的。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甘薯作为一种能吃的粮食,可是救了很多人的命,至少不会再饿死。而甘薯引进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
就现代来说,很多人被称之为"吃货",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现在不缺粮食,并且对食物的做法更是研究的通通透透。中国随便的一个菜系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挺胸抬头",好吃嘛,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因为农作物的单一,古代人也引进了不少可以作为粮食的农作物,而甘薯作为其中之一,又是被谁引进国内呢?让小编给你说来。
话说在明朝时期,有一个商人冒着生命危险从国外带回来一根藤,就是这根藤,明朝很少再有人饿死。而为什么说这个商人是冒着生命危险呢?因为在当时,如果有种植物能够代替粮食填饱肚子,这可就算是国家的高度机密了,你把人家能填饱肚子的机密都偷回来了,然后等着你国家的人吃饱来打我们?所以说,放在现在看似小事,而在那个时候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这个商人是谁呢?估计很多人都忘记了,他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甘薯之父",他叫陈振龙。
陈振龙在万历年间考中了秀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放弃了求学之路,跟着别人学习经商。他跟着其他商人来到了菲律宾做生意。在当地,他看到了那里的人种了一种农作物,是他以前没有见过的植物。这就是甘薯,是当时的西班牙人带过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甘薯耐旱,成活率高,而且不受环境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甘薯产量很高,平常的人吃几个就能填饱肚子。
这让他想起自己国家很多人因为没有粮食而饿死的情景,尤其是看着那些满地都是饿死的人而无能为力。于是他和当地人搞好关系,借着好奇的名义学习人家的种植技术,并想着怎么偷偷地带回家乡。因为当时菲律宾被西班牙人控制,而西班牙人又不允许甘薯外流。如果发现有人带走,会有杀身之祸。而陈振龙想到把甘薯藤卷进绳子里,最后经过几天几夜才回到了国内。
回到家乡福建后,他自己先试验起来,发现甘薯不仅好活,而且对环境几乎没有什么要求。正好当时福建大旱,陈振龙于是就说服当时的官员,大量种植甘薯,结果甘薯大量产出,解决粮荒问题,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而甘薯之所以又叫番薯,正是因为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当地人为了感谢陈振龙,先后为其建立了功德亭。
甘薯的成功种植,解决了粮荒问题,救了很多人。慢慢的,甘薯在全国各地种植,甘薯成了古代人度过饥荒的一根救命稻草。据史料记载,遇到饥荒的时候,因为靠甘薯活命的人有十之八九。虽然当时还有人会饿死,但比之没有甘薯,情况好了很多。就算是现在,粮食问题还是很多国家头疼的问题。而我们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让我国得以解决粮食问题,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
虽然现在陈振龙已经被很多人忘了,但是甘薯现在人人几乎都吃的起,而且非常美味,很多人喜欢吃他。因此,陈振龙的功绩是不可被抹杀的,要不是因为他,会有多人饿死。所以,我们应该记住他,记住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造福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