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诸葛亮的家乡大开杀戒鸡犬不留,到底是因为什么

2019-07-29   历史见证者123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被命运折腾得疲惫不堪的刘备,来到隆中拜会诸葛亮,诸葛亮从此出山,风云际会,忠心辅佐刘备开疆辟土,掀开三国乱世的一段不朽传奇。



然而很多人不解的是,曹操无论当时的声望和实力、发展前景,还是对人才的重视与重用,都远在刘备之上。诸葛亮这样的隐士,完全应该遵从“良禽择木而息,忠臣择主而事”的基本原则,选择效忠曹操,而不是狼狈不堪自顾不暇的刘皇叔。



其实这并不奇怪。早在刘备与诸葛亮相见之前,曹操已经“捷足先登”,与诸葛亮有过一次交集。正是这次交集,完全破坏了诸葛亮对曹操的印象,使得曹操在诸葛亮心中变成一个嗜血的魔头,导致诸葛亮对他深恶痛绝,必欲除之而后快,哪里还可能再去卑躬屈膝效忠他。



导致曹操形象彻底崩塌的起因,就是发生在公元193年、194年曹操屠戮徐州、琅琊、雎陵、夏丘等地的事件。诸葛亮老家是山东琅琊,自幼丧父,在叔父诸葛玄抚养下长大。诸葛玄最初也担任过东汉的地方官豫章太守,退职后一直在老家以农耕为生。

公元193年到194年,曹操两次带兵来到徐州、琅琊一带,所过郡县都被他屠戮一空,《后汉书》《三国志》都记载了此事,“凡杀男女数十万,鸡犬无余”,“略地至琅邪、东海,所过残灭”,大开杀戒鸡犬不留,简直像个发了狂的魔头。诸葛玄侥幸带着诸葛亮等子侄得以逃脱,来到荆州依附刘表。

屠戮事件发生时,诸葛亮年方十二三岁。俗话说“人生难忘少年时”,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少年时代的经历和见闻,往往会根深蒂固地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产生重大影响。曹操在徐州、琅琊一带的大屠戮,使得他的形象在诸葛亮心目中打了零分甚至负分。



曹操也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理,平常行军打仗时非常强调军纪,严禁军士祸害百姓践踏民田,违令者斩。就连他自己的战马不慎踩了老百姓的庄稼,他都要来个“割发代首”,为何会突然一反常态地在诸葛亮的家乡大开杀戒?



原来,此事与徐州刺史陶谦有关。曹操此次反常举动,完全是针对陶谦进行的一次复仇行动。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家财极为丰厚。曹操的父亲曹嵩,担任过汉灵帝时期的太尉,官高爵显,富甲一方。

曹嵩退休后,回到老家安徽谯县养老。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各地战火连天,曹操又带兵在北方征战,常年累月不在家中。曹嵩于是拉家带口携带万贯家财,来到琅琊躲避战火,后来又从琅琊出发,前往中原依附曹操,曹操闻讯后也派出一路人马前来接应。谁知道出了大乱子。

琅琊一带当时属于徐州刺史陶谦的辖区。陶谦手下一个武将在巡逻途中,意外发现了曹嵩一行。他见曹嵩一行车马众多,辎重堆积,把曹嵩当成个普通财主。于是他见财起意,把曹嵩一行人杀戮殆尽,把曹嵩的全部家财车马全都拉回去献给陶谦,可把陶谦高兴坏了,哪里料到他算是捅了马蜂窝。



曹操惊闻噩耗,父亲一家人被杀尽,家财被全部抢走,不由痛断肝肠,拍案大怒,立即出兵与陶谦决一死战,为父亲复仇。陶谦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操引兵击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面对曹操猛攻,陶谦丧师失地,一路败退。

不过陶谦打仗不行,跑的倒挺快,最终逃脱了曹操的追捕。杀红了眼的曹操没能手刃仇人为父报仇,急火攻心狂怒不已,这才下令部队痛下杀手,把当地老百姓当成出气筒,大肆屠戮,酿成一起悲剧。

曹操此举虽然事出有因,但却实在不得人心,抓不住陶谦拿百姓当替罪羊,堪称他一生难以磨灭的一大污点。诸葛亮因此对曹操的印象坏到极点,从此成为曹操一生的冤家对头,也算是一种报应。

本内容来源于网上,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