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2020-04-03   清风咸阳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包拯的为官之道和做人原则,他崇尚清心和直道,鄙夷那些祸害百姓的蛀虫,他始终相信,一个清官,一个为老百姓做主的官,就会被人拥戴,就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从包拯的诗中,我们可以更真实的从他的只字片语中看到一个为民做主的清官,为国尽事的忠臣的思想脉络。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他不仅致仕如此,家风家教亦如此,包拯家训中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其对家人后代之严苛可略见一斑。

正因为包拯以其为人称道的政绩和品行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爱戴,因而包拯去世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包拯在社会中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后来,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义又无所不能的包拯,体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是封建朝代百姓对黑暗现实不满的一种心理幻想。

时代在变迁,在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体系完善,人人享有公平,老百姓再也不用把自己的性命安危寄予一人一事,古代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和小吏也早已化身为人民公仆,当我们回头再去看那段历史,再品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会有另外的启示和感想,包拯的公正和严明正是我们这些纪检监察干部所学习的品质,他一心为民、公平正直正像是我们新时代下的国家公务人员的职业要求,而他在家风中蕴藏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更是带给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更多的启示,给下一代良好的家风教育,犹如一笔无形的财富,终将会支撑一个家庭栉风沐雨、走向辉煌。

(秦都区渭西办 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