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极重视修史的,历来的传统是,新建立的王朝,为旧王朝修史。因此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的历史,是满人建立的清朝修的。
清朝1645年宣布修《明史》,1739年定稿完成,历时94年,经过了四个皇帝,可谓龟速。有人说,清朝花这么长时间修《明史》,就是因为满清处心积虑地黑明朝,特别是明朝皇帝,因此篡改了很多原始材料。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清朝修《明史》的实际耗时并没有那么长。
《明史》的修订开始于1645年,即顺治二年,这是满清入关的第二年。其时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等尚未被镇压,南明政权刚刚成立,中国可谓一片混乱。
满清立足不稳,显然不可能有闲心去修《明史》。满清宣布设立明史馆,开始修《明史》,这其实是一个政治姿态,为了表明明朝已经灭亡,以及清朝是接替明朝的正统王朝。正如上文所说,中国古代的传统是新王朝给旧王朝修史。
十年后的康熙四年,即公元1665年,满清重开明史馆,不久却因为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了《明史》的工作。直到康熙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重新开始纂修《明史》,并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由张廷玉最后定稿。
不过就这么算,《明史》也修了六十年,满清耗时这么久,真的是为了抹黑满清皇帝吗?
其实,《明史》并没有抹黑明朝皇帝,反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
我们用事实说话,不看广告看疗效:
满清政府想抹黑明朝皇帝,没有比永乐帝朱棣更好的靶子了。因为朱棣这个皇位来得不正,他以“靖难”的名义起兵造反,逼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在封建时代可谓是不忠之至。后来的明朝皇帝都是永乐的子孙后代,如果《明史》真把永乐评价为犯上作乱的逆贼,就等于抹杀了之后所有明朝天子的执政合法性,明朝后来一系列皇帝的皇位,从根上就是不正的。而且明朝各种笔记、野史中都说朱棣杀人如麻,认为他十分暴虐,比如什么“瓜蔓抄”、“诛十族”、将建文旧臣的女眷充作营妓等等……
但是《明史》是这么评价朱棣的:
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众所周知,汉朝和唐朝时封建时代中国最为辉煌的两个朝代,《明史》说永乐皇帝统治时中国的疆域“远迈汉唐”,这是极高的评价了。而对于朱棣造反,也只用了“革除之际,倒行逆施”八个字进行评价,可谓一笔带过。试问,有这么抹黑的吗?这个黑子一点诚意也没有啊。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一位奇葩皇帝。他亲征蒙古,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自己成为了蒙古的俘虏,这在中国历史上仅有宋徽宗、宋钦宗的先例,明朝差一点就变成了北宋。
然而《明史》却对朱祁镇的事迹多有讳饰,比如将土木堡之变推到太监王振头上,还说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无甚稗政”(没有什么坏的政策)。
《明史·郭登传》中记载了朱祁镇的一件事:
英宗过大同,遣人谓登曰:“朕与登有姻,何拒朕若是?”登奏曰:“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英宗衔之。
说朱祁镇要经过大同,结果被守将郭登拦住了,不让他通过。如果不知道事实真相,读到此处简直莫名其妙,这个郭登是吃了熊心还是吃了豹子胆,竟敢阻止皇帝通过?而且郭登和朱祁镇还是姻亲。
事实是,此时的朱祁镇已成为蒙古的俘虏,并做了带路党,想以皇帝的身份打开大同城门。幸好郭登以江山社稷为重,拒不开门,朱祁镇因此恨上了郭登,并在重新夺权之后将郭登贬谪。
所以,《明史》并无抹黑明朝皇帝之处,反而有美化明朝皇帝之实。
当然《明史》对于涉及满清之处,多有避讳,这也是事实。
比如《明史》中篡改了很多后金建立后的史实。而且为了给满清入关寻找法理依据,《明史》中把明末农民起义军抹黑为贼寇,而且将明末清初的许多屠杀掳掠都赖到他们头上,同时又极力洗白崇祯皇帝等,将明朝灭亡的过错推给起义军。
此外有关于女真部落与明朝的交往历史,《明史》中也是避而不谈,以掩盖女真过去臣服明朝的历史。
总的来说,满清花了几十年时间修《明史》,态度还是较为严谨的,错讹也比较少(除了涉及女真、后金的部分)。直到现代,史学家们依然认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质量上乘的一部书。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