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老百姓的“菜篮子”里,最沉甸甸的莫过于猪肉。对于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消费者、养殖户、经营户可以说各有各“招”:比如,有些消费者减少猪肉的购买量,有些养殖户加快了养殖场的转型升级,有些经营户则囤起了猪肉,希望低买高卖,而对于以猪肉为原材料的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处于供应链的下游,对于他们来说,今年就一个字:“熬”。
“今年猪肉的采购价一度涨了3倍,大多数以猪肉为原材料的食品生产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日前,浙江黄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休闲食品分公司的副总经理梁文川说。
梁文川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主要生产肉松(猪肉松、牛肉松、鱼肉松),既给贝因美、英氏等知名品牌代工,也有自主品牌。由于他之前抓住了两个机遇,果断入货,才让企业在产量缩减一半的情况下,得以不亏损。
据了解,该公司此前采购的猪肉价格为22元/公斤,今年9月份,采购价上涨了60%左右,10月15日后,猪肉价格暴涨,达到了60元/公斤。而梁文川在3月份采购了几十吨的国内猪肉,9月底看到猪肉价格有所波动,当时进口猪肉的价格比国内价格低30%左右,又果断地以48元/公斤的价格采购了50多吨的进口猪肉。
梁文川坦言,生产厂家的利润一般是3到5个点,9月份之前,该公司已经贴了所有的利润,9月份之后,难以支撑,只能跟合作商商量,大家一起往里贴点利润,“整个生产、销售链都在苦苦地‘熬’。”
而以生产腊肉为主的浙江仙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没这么幸运,该公司负责人杨焕林告诉记者,今年一直亏损经营。“我们原材料是本地猪肉,而且对猪肉品质有较高的要求,肉价暴涨,价格贵,我们还采购不到,以至于生产都没法保证。”杨焕林说,原材料价格涨了近3倍,他只能重新核算成本,找老客户分摊成本,但基本是零利润销售,加之产量减少了40%,整体运营成本却没有降低,所以整个公司亏损经营。“据我所知,一些小作坊今年根本就没法运转,有的干脆就不做了。”
梁文川告诉记者,尽管近期猪肉价格有所回落,回落到9月份的采购价,但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寒冬” 还未过去。“至少还得再熬上半年,因为成猪出栏就得五六个月。”
如何“熬”过这半年?梁文川说,由于终端零售价很难提价,一提价,消费者不买单,就没有了销量,所以大家只能是“熬”。
“9月份之后,我们已经将出厂价提高了30%左右,品牌商也理解我们,但由于没法提高零售价,运营成本又没法减少,只能减少订单降低亏损。”梁文川说,现在,大多品牌商已决定改良产品配方,譬如低糖低盐,打出健康牌,然后采用新包装,提高售价,以期度过这段难熬的时间。
“因为原材料受限,所以我们只能等,把自己的心态放平。”杨焕林说,尽管今年公司亏损了,但从长期来说,未必不是好事。“同行业中的一些小作坊、小公司难以为继,市场自主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分配。加之今年我们无利润进行产销,在产量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不接新订单,首先保证老客户的订单量,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老客户的认可,为今后公司的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