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与盂兰盆,这个古老的鬼节是怎么发展的?

2019-08-15     倬见

文┃倬琰

七月十五,俗名七月半,官名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华人文化圈里,这是与鬼魂和祭祀有关的最著名的节日之一了。本来中元节是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后来道教视中元节为地官赦罪日,佛教传入后又以此日为盂兰盆节,最终成为了如今的"七月半"节。


┃这是个什么样的日子

中元节本身,至少在战国就已经存在。最早的记载来自《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里面说在这一天人们以猪蹄、酒来祭田神,祈求五谷丰收。后来祭品不限于猪蹄与酒,祭祀场地也不限于农田之内。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只是,那时的"中元节"还不是如今的样子,和"鬼节"的距离还是很大,成型至今是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后,杂糅混合的作用。

【中元节放灯】

佛教徒会在佛欢喜日供养众僧,以功德回向父母,称为盂兰盆法会。由于每逢夏日雨季来临,如果出门就会踩死很多钻出地面的昆虫,所以佛陀就制下一种叫"结雨安居"的制度。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这段时间,所有僧侣皆不外出拖钵,只在山林间打坐经行,专心修持。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九十日清净守护、实践戒法的圆满之日,所以这一天很特殊。也是在这天佛教徒举办"盂兰盆法会",所以这一天也成为了盂兰盆节的日子。

【佛教盂兰法会】

同时道教里这天又是中元地官宝诞,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习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并由个人的祖先扩大至一切亡魂。

道教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与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脱的仪式目的相似,因而佛、道进行了结合,又和原本的中元节杂糅在了一起。

由于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时也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佛教法会中的施众僧又被演变为施饿鬼仪式,后来民间就相传那一天地府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被释放出来,由冥间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

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四处徘徊找食物。基于人饥己饥、惠及众鬼的思想,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祭祀、诵经等"普渡"、"施孤"的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这是这天最终又有了"鬼节"含义的来源,由于宋明以降,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三教之合流让祭神、祭祖、祭鬼的习俗与信仰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融合在了一起,成为如今的"中元节"。

【台湾基隆的鸡笼中元祭】


┃这天都会做些什么

这一天在佛教典故中是这样记载。据《佛说盂兰盆经》"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उल्लम्बन,"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发展到后来的意思就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修行成就的大功大德回向,为过往的祖先、累世的父母亲属亡灵超脱苦痛。

在道教里的说法,则与被合称为"三元"的道教全年三次盛会有关。道教认为"三元"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是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是农民庆贺丰收、酬谢土地的日子之一,也是为亡魂赦罪的日子。

【中元祭祀】

佛家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为所强调的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合,受到帝王的推崇。最崇佛的南朝梁武帝,最先开始盂兰盆法会,唐朝以后法会活动更加兴盛,变成官民共乐的节日。

道教方面的中元法会,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类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专责救度亡魂的大神;南方则流行诸多道教忏法,或是请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或是为先人求取冥福等。

民间的集会以闽、台地区为兴盛,糅合佛、道、巫觋宗教、民间信仰而成,除了原来的普渡意义外,还增添了娱乐成分,变成庙会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戏剧等娱乐活动。

【日本家庭的盂兰盆节祭品】

盂兰盆节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有影响。尤以日本最为重视,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后,成为日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GNjlmwBvvf6VcSZvoq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