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2020-04-07   人民出版社

精准扶贫的提出有明确的靶向,就是为了把扶贫开发工作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解决好。


精准扶贫提出以后,作为我国现阶段消除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得到了广泛的推行与实施,其内涵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大的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自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以后又对精准扶贫进行了多次阐发。他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如何理解其中的含义呢?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和扶贫实践的具体实施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六个精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与以往扶贫理念不同的是,这“六个精准”特别强调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提出了“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真正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与精准度,体现扶贫工作“扶真贫、真扶贫”的初衷,最终实现“一对一”式精准帮扶。



“六个精准”既是集中各种资源,对症下药、攻坚克难的过程,也是坚持问题导向,因情因时定策、因户因人施策,补齐短板的过程。它有效地解决了粗放型扶贫过程中只涉及“区域瞄准”而不涉及“识别到户到人”的困境,是将有限的扶贫资源高效应用到真正贫困人口身上去的具体举措,实现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给。


二是“五个一批”。2015年,习近平提出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实施分批分类精准扶贫,即通过“五个一批”的扶贫路径来实现现存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


其一,“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习近平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要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生产,通过提供脱贫的机会,组织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使20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其二,“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目前我国有接近1千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生态脆弱地区,对这部分就地脱贫困难的贫困人口实施分期分批易地搬迁政策,安置好他们在新居住地的生产和生活,使之安居乐业,用此种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其三,“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就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同时吸纳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护林员等参与其中,走绿色扶贫的发展道路,实现生态与扶贫双赢。计划通过这一途径解决1000万人的贫困问题。


其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习近平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他说,“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要防止“一代穷,代代穷”,教育扶贫是阻止贫困现象代际相传的根本,是拔掉“穷”根的最可靠方法。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加强公共教育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减免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生及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教育资金投入力度,使1000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其五,“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就是对2000余万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国家采取基本保障与多种救助措施来兜底,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养老金补助,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所、衣食无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帮扶工作“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五个一批、分类脱贫都是实招,从经济发展、搬迁扶贫、生态文明、教育扶贫、社会保障等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治贫,构造立体扶贫模式。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治理贫困工作的基本方略和行动纲领。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研究(197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