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世界航天材料奇迹的人

2020-08-05   人民出版社

原标题:创造世界航天材料奇迹的人

李军平是一位海归博士后,面对航天材料领域的世界级技术难题,他毅然决然回国,近10年的磨砺,数不清的不眠夜,他和团队终于研制出一流的材料,让新型飞行器有了新型的“骨骼”和“外衣”,有力地推动了装备的全面换代。

李军平对试验数据进行判读

“借着资本主义经费学了点东西,得知祖国需要我,就回来了”

李军平大学毕业后,进入某研究所继续开展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习,在该所的高技术研究室,李军平接触到了大量具有国防科研背景的项目,他的研究生导师谢择民就曾经参加过我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

受到导师的影响,就是在那时,李军平萌生了日后从事航天材料研究的念头。

2009年下半年,在法国里昂第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李军平参与了欧盟的一个材料项目的研发,他一边积极汲取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一边默默关注着国内航天材料的发展动态。

2010年,李军平面临出站择业,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不少很好的工作机会,既有德国汽车行业的邀约,也有美国、意大利的航天企业递来的橄榄枝,但他迟迟没有做出决定。

那年冬天,在网上浏览国内招聘信息时,李军平看到了航天一院七〇三所的招聘信息,其中,自己所学的材料专业赫赫在列。

当时,七〇三所面向未来发展需求,决定开展一系列新型材料的研究,迫切需要相关专业的人才。看到招聘信息后,李军平激动不已,他一直在等待的,仿佛就是这一天。一想到能够用平生所学,为国家航天材料事业做点工作,他立即联系七〇三所,表达了自己的求职意愿。

就这样,李军平踏上了回国路,回忆起来,他风趣地说:“借着资本主义经费学了点东西,得知祖国需要我,就回来了。”

一切从零开始

2010年,李军平初到七〇三所时,用于某新型飞行器的高性能陶瓷基热结构复合材料的研究正待起步,有专业研究背景的他顺理成章地被委以重任。

但重要性往往与艰巨性相伴而生,李军平心里十分清楚,复合材料研究本身难度就很高,而高性能陶瓷基热结构复合材料的研究则更加复杂,发达国家在试验过程中也屡次失败,属于世界性难题。再加上用这一材料装备的新型飞行器属于国之重器,许多国家正在加大研究力度,业内有句话,“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材料是影响飞行器研制的关键因素之一,谁抢占了材料研制的先机,谁就掌握了飞行器研制成功的先机。

当时,院里和所里都非常重视这项研究,各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不仅给他配备了一间500平方米的实验室,还以他为中心组建了一支年轻有力的博士团队。

虽说场地和队伍都有了,但毕竟是新材料的研制,设备还没有到位,团队也没有经过磨合。这一切都需要李军平事无巨细地统筹安排,为此,李军平只有“一身二用”,他白天带着队伍搞科研,晚上就要想着如何成功搭建好这个实验室。有时测算着、研究着、布局着,他一干就干到了凌晨。

在等待实验室所需设备到位的时间里,李军平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新型材料的研制进度。先是“捡漏”,李军平和同事将其他部门一些暂时闲置的设备用过来,调试后用于开展试验。然后就是“蹭地方”,将自己的样品和其他组工艺接近的试制品一起进试验设备。最后一个就是“插空”,其他组周一到周五使用的设备,他们周六、日用,其他组白天用设备,他们晚上用。

通过在各专业、各班组穿插使用设备,李军平不仅保证了材料研制进度,也跟各组的老专家、老师傅们学到了很多工程经验。他将这些经验与自己课题的技术研究进行融合,在后续技术攻关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失败了

就这样度过了最艰难的两年,实验室终于逐步建设到位,团队也越来越庞大。又经历了两年的艰苦攻关,材料初见雏形,不日将迎来飞行试验验证。

虽说李军平和团队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研制着这一材料,一点一点地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材料性能持续提升,但材料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新型复合材料的研究难度更大。有人形容碳纤维是“黑金”,陶瓷材料则比“黑金”还要金贵,它又硬、又脆,碰不得摸不得,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面对飞行试验验证任务,李军平心里并没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2016年初,大型地面试验正在进行中,总指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很多人都在现场,期待着这场试验验证的结果。作为材料负责人,李军平比任何人都紧张,仿佛送自己的孩子步入考场,期待成功归来。

尽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满怀着期待,但最让人难以接受的结果还是出现了,这个用心培养的“孩子”仿佛与他开了一个玩笑:材料在热力试验后变形,验证试验失败了。李军平僵在那里,汗水如同冰块一般,冻结了他的整个身体。他不甘心地想着,还没养大的孩子,怎么这么突然就“没了”?

巨大的挫败感让李军平半天才缓过神,望着总指挥黯然走出试验大厅的背影,李军平心中愧疚,但也暗暗下定了决心,不管花费多大的代价,一定要研制成功。

成功研制出世界一流新型材料

一夜无眠后,第二天一早,李军平把团队的人召集在了一起。“这个型号研究,其他航天大国都没有成功过,对我们中国正在发展中的航天事业来说,成功更不会那么轻易达成,但只要有一线可能,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尽管试验验证失败了,但型号依然对李军平的队伍抱有很大希望,决定让团队边归零边研制,即查找问题根源和向前研制生产同步进行。时任型号领导也不断鼓励他:“继续干,成了是你们的,失败了是我的!”

一年后,经过无数次的攻关和试验,李军平和团队终于看到了一些希望,材料的性能越来越稳定,这条路,前方越来越光明。

2017年,有了新皮肤和骨骼的新装备部段再次进行了地面试验。“这次我们总指挥脸上终于有笑容了,他是哼着歌走出试验场的,那时的我,心里稍稍放松了一点。”回忆起这些时,李军平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但这不是最后的成功,更关键的是要在靶场验证。李军平清楚地记得总体的一位同事说过的一句话:“李军平,这次如果你真成功了,就是创造了世界奇迹!”这句话既有对李军平团队研制成果的期待,也有一丝不确定性,世界级难题你们真能破解吗?

可李军平不信这个“邪”,遵循科学规律,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难题,是他的目标。

靶场飞行试验当天,李军平执意要在落区守候,因为不管成功与否,他都要捡回残骸来分析,成功了他要继续优化材料性能,没有成功他一定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可喜的是,当天的飞行试验一切都十分顺利!型号成功了!李军平和团队解决了装备换代关键部件制造技术难题!

这一天,他们等了将近10年。

这一天,他们真的创造了“世界奇迹”!

那天,他是落区跑得最快的一个,也是捡得最多的一个。李军平将捡到的残骸紧紧抱在怀里,如同搂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带“他们”回家。

从材料有无到能用,这条路,李军平走得坎坷,但他和团队并没有止步,现在,他们正朝着让材料“更好用”“批量化”的方向前进,而他和团队开展的这个研究方向,已经成为七〇三所不可或缺的新专业、新领域。

回首埋头攻关的日日夜夜,李军平笑谈:“能把在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所得报效祖国,是我的自豪!”于细微处见真章,于细微处见大局,李军平用他的智慧和坚持不懈带动着大批有志青年为祖国航天事业的阔步前行而执着地付出着。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追梦火箭人》,因篇幅限制,有所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