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京的食客近日在微博晒出菜单,原本海底捞线下重新开灶令他激动不已,但一看价格顿时傻了眼,“人均220+,血旺半份从16涨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米饭7块钱一碗;小酥肉50块钱一盘,过分了啊。”
在微博上,吐槽海底捞涨价的用户比比皆是。有网友表示,最近两个人就吃了344元,而在疫情以前算上折扣,两个人消费不到200元。那么海底捞真的涨价了吗?
海底捞:涨价6%
海底捞表示确实已调价,但公司整体菜品价格调整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由门店按照地理位置、当地消费水平等因素对不同菜品综合定价。
就成本上涨的原因,海底捞方面称,目前海底捞各家门店复业桌数、接待顾客数量均有所限制,员工也无法满员工作,人力成本加上部分食材成本上涨,公司决定调整门店部分菜品的价格。
而就消费者普遍感受到的“价格上涨”,上述负责人表示如今顾客消费习惯改变,以往以家庭、聚餐为主的多人用餐,转变为单人或两人用餐,因此在消费者端也会感觉到人均支出有所增加。以两人餐火锅为例,锅底和点餐的人均成本正常情况下会高于五人餐。
海底捞方面表示,“很抱歉因为价格调整给消费者增加的负担,不过,公司也在尽力控制成本。目前海底捞在全国各地均推出了到店自提业务,通过海底捞线上渠道或现场下单,顾客自提可享有6.9折至8.5折不等的折扣。同时,也希望在4月25日前改良包装材料,并升级换代、不断优化成本,提供更好的折扣,减少消费者的支出。”
事实上,这已是半年里海底捞第二次提价了。由于2019年冬天肉价上涨,海底捞也对翻台率高的热门地区进行过价格调整,上涨幅度3%到5%。外界的风吹草动无不左右着餐饮企业的动向,而企业的损失则都体现在了消费者的账单里。
账面22亿,另有21亿信贷资金
2019年海底捞财报显示,去年共开设新店308家,其中286家在中国大陆,16家在中国大陆以外,全球餐厅总数已高达768间,相比去年增长64.8%。按照国金证券提供的数据,海底捞平均开一家门店需要投入800-1000万元,那么302家店铺投入接近30个亿。
不过,截止2019年末,海底捞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2.22亿元。此外,海底捞已从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银行的信贷资金21亿元。和其它现金流吃紧的餐饮企业相比,海底捞的资金情况属于良好的。
餐饮巨头接连涨价
在停业的这段日子里,海底捞显得格外低调。1月22号,海底捞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门店开始为期六天的暂停营业,此后又将停业恢复时间无限延长。随着疫情的好转,海底捞自3月12日开始陆续恢复正常营业,这期间线下门店足足停业了46天。
而线下门店收入正是海底捞的营收主力。2019年财报显示,公司的营收主要由门店收入、外卖业务、调味品及食材销售构成。其中,门店收入以一己之力扛起了营收大旗,占到总收入的96.3%,金额从2018年的164.91亿元大幅上升到2019年的255.88亿元,增长了55.2%。
可以想象,在这停业的46天中,海底捞线下门店几乎颗粒无收。中信建投的研报判断,疫情造成海底捞司2020营收损失约50.4亿元,归母净利润损失约5.8亿元。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海底捞应该还在疯地在跑马圈地。财报显示,海底捞2019年一口气开出了302家新店,相当于每1.2天开一家新店,增幅达64.8%。令人惊讶的是,在如此大规模扩张的情况下,海底捞的租金与营业额占比不升反降,由之前的5%下降到0.9%。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看2019年,海底捞营收和净利双双增长,实现营收265.5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56.5%。但快速扩张显然也给这艘餐饮巨轮带来了压力,由于业务的扩张和员工薪资水平的提高,海底捞员工成本大幅上升,从2018年的50.2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79.9亿元,增长了59.3%。
与此同时,海底捞净利润的增速下降明显,直接降低了17.72%;翻台率也从2018年的5次/天下降为4.8次/天。
原本一艘加速前进的巨轮,突遇疫情,只好找机会缓冲,而涨价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
“何止海底捞,普遍都涨了。”无独有偶,同样身为明星企业的西贝莜面村近日也被眼尖的网友发现涨价了,甚至比海底捞涨幅更大。
涨价虽然是一剂猛药,但却不一定长久。有微博博主指出,涨价行为可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涨价虽然是自由,但是却不一定明智;一者是群众情感问题,毕竟政策已经倾向于你了;二者,如果不具有稀缺性,那么强行提高毛利只会进一步下降周转,钱反而会越来越难赚。”
作者:侯忆枫
编辑:杨燊
监制:王俊稷
综合来源:新华社、新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