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步兵战车的鼻祖,BMP-1步兵战车是一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装甲战斗车辆。其强大的火力,富有远见的性能设计,至今仍为兵器爱好者所津津乐道。我国更是由仿制BMP-1开始,与俄式步兵战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了解这款车辆从设计到服役的种种趣闻,对于军事爱好者定是一种特别的享受。
到美援M3半履带装甲车优越性能的刺激,以及摩托化步兵概念普及的影响,苏联在二十世纪40和50年代研制了一系列经典的装甲运兵车,其中履带式运兵车的代表是BTR-50,而BTR-60则是轮式装甲运兵车的集大成之作。这一系列装甲运兵车的出现,从“官方”意义上终结了苏联红军搭乘坦克进行机动作战的历史,大大提升了突击步兵的战场生存能力。这些装甲运兵车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一定浮渡能力,配备武器多为一挺机枪,车体仅能抵挡轻武器和小口径榴弹破片的伤害。这些特点使得装甲运兵车的主要任务是将步兵运送至距离前线几百米的位置,车载步兵下车进行突击作战。
20世纪60年代,随着苏联红军大纵深机械化战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现有装甲运兵车的火力,复杂地形通过能力,防护能力均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理论对机械化步兵提出的要求;苏联机械化部队需要一款可以与主战坦克协同冲锋,拥有强大火力的装甲载具;而车载步兵的作战任务也从“下车作战”,慢慢向“以战斗车辆为核心进行作战”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苏军急需一款跳出以往装甲运兵车概念的新型载人战斗车辆。而这一需求制后又被具体化为两条标准,即:装甲车辆的机动性和通过性应不低于主战坦克,装甲车辆的攻击线(武器射程及可打击目标种类)应与主战坦克接近。
围绕苏联红军提出的具体需求,新型装甲战斗车辆的选型在多种设计方案中展开了竞争。各种方案对车辆行进方式的设计并不统一,全轮式设计,履带式设计,以及多种轮履结合设计均在各种原型车方案中出现。
在对比实验中,轮式方案的复杂地形通过能力不足被率先淘汰,而各种轮履结合设计方案则由于传动结构太过复杂,故障率过高,不适合战时大量生产等一系列缺陷相继离开竞争舞台;最终,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的765全履带方案被选中成为苏联新一代制式装甲战斗车辆,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步兵战车——BMP-1。
早在步兵战车选型期间,各种设计方案就在步兵如何进出步兵战车这一问题存在较大的分歧。部分方案认为,车载步兵仓应位于车体前部,使得步兵可以在装甲保护下对车辆行驶正前方进行射击,以期最大化步兵战车的正面火力,因此步兵出入战车的舱门应位于车体前部正上方;
而更多方案则认为,为保护步兵上下车时的安全,步兵舱应位于车体后部,步兵通过车尾舱门下车战斗,这种设计使得步兵在战场下车作战时能够获得足够的保护。而围绕着车辆后置载员舱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传统装甲车辆的发动机位于车体后部,如新型步兵战车沿用这种设计,势必会对载员舱空间和步兵进出车辆造成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部分设计方案采用了发动机纵向放置于车体一侧的设计结构,于车体另一侧留出步兵上下车通道;但这一方案使得车体内空间过于狭窄,步兵需要在逼仄的通道内在车体前部和后部艰难移动,而纵向布置的发动机也无形中增大了传动系统的体积。还有一些设计方案采用了发动机舱置于车体后方下部,步兵仓位于发动机舱上的结构布局,这种方案较好地解决了步兵上下车困难的问题,但上下叠放的步兵仓和发动机舱使得该方案显得“人高马大”,这对于推崇车辆低矮外形的苏联红军是明显不可接受的。而最终的赢家,车里雅宾斯克的765方案则选择了发动机舱前置,步兵仓后置的设计布局,该方案的步兵仓在所有方案中最为宽阔,步兵通过车尾舱门上下车最为方便,而前置的发动机也为车辆提供了额外的保护。
虽然发动机舱前置使得这种战斗全重仅为十几吨的装甲车重心过于靠前,但瑕不掩瑜,765方案的结构设计仍然是当时最为可行的设计方案。
1966年,BMP-1步兵战车正式定型,该型步兵战车战斗全重为13吨,车组成员3人,分别为车长,驾驶员和炮手兼装填手。步兵仓最大载员为8人。前置发动机30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为65km/h,最大水上速度为7km/h。
BMP-1步兵战车的武器系统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其主炮为2A28型73mm低压滑膛炮,该炮可以发射榴弹或破甲弹,其破甲弹有效穿深超过250mm,足以击穿当时北约所有型号的主战坦克。平心而论,该型火炮设计并不十分成功,为了实现火炮的低后坐力,2A28的火炮膛压过低,其发射的榴弹和破甲弹炮口动能较小,炮弹初速度过低,并且弹道易受横风干扰,在远距离几乎无法有效命中静止目标。但将其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兵团机械化作战理论的大背景下来看,这种火炮使得步兵战车拥有了与主战坦克决一死战的能力,并且可以为下车步兵提供中口径榴弹支援;因此该炮在时代背景下,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为了弥补步兵战车主炮远距离射击能力不足,BMP-1在主炮上方装备了AT-3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使得步兵战车的火力范围达到了3km,值得一提的是,该导弹发射后进行装填时,需要炮手从炮塔前部开口中将备弹手动推出,类似这种简单粗暴的设计处处体现出了苏式装备的“暴力哲学”。
BMP-1步兵战车采用钢板焊接结构,车体首上加装了铝合金装甲,可以全向抵御12.7mm机枪弹射击和榴弹破片,BMP-1还装备了集体三防装置以提升车辆及载员在核战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该车车体侧面有多个步兵射击孔,车载步兵可以通过射击口用步枪向外射击。为了提升战车浮渡能力,BMP-1的负重轮采用了中空设计,在降低车重的同时增加了车体浮力,其车体后部裙板下压,在车辆涉水时,可以将履带打出的水花压向车体正后方,提供部分推力。
总体而言,BMP-1步兵战车称不上十分完美,其低压滑膛炮广为后世诟病;经实战检验,在车辆高速运动时,步兵几乎无法通过射击孔进行有效瞄准,过多的步枪射击孔也对三防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作为世界上第一种步兵战车,BMP-1很好的实践了机械化步兵作战理论,为日后步兵战车的日趋成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p9GFXYB2uKmW_kO5I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