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大结局了,每个孩子都终于通过了他们人生中有着至关重要意义的一场考试, 高三这一年,他们及他们的父母都太不容易了。
高考之后,他们都步入了大学。
磊儿考上了清华,还是为没能考上物理系而遗憾。
陶子如愿以偿也考上了清华。
王一迪考上了北电。
方一帆去了南京艺术学院,英子去了南京大学。这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孩子又将在同一个城市度过四年的大学时光。不知道乔卫东着急起来会不会又想去揍方圆一顿,让方圆保证两孩子不能早恋(偷笑)
季杨杨考得成绩也非常不错,按他的分数去北理工也是可以的,但他选择去了德国慕尼黑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且舅舅也经常在德国出差,想来这个专业和学校也是舅舅为他选择的。
在这几个孩子中,陶子和季杨杨关系很要好,那是因为他们的经历很像。
两人都同样的父母不在身边,陶子的父母是无国界医生,常年在国外,陶子跟舅舅亲近,舅舅就是春风中学的潘老师。
季杨杨的父母是官员,母亲一直陪着父亲,季胜利的工作调到哪里,刘静就陪着他去哪里。而杨杨就一直跟着姥姥姥爷一家生活,跟舅舅很亲近。
几乎就是城市版的留守儿童。
作为三个家庭中的季杨杨一家,说实话,我很多时候不是那么的理解作为父母的季胜利和刘静。
作为夫妻,季胜利和刘静无疑是很恩爱和互相扶持的一对。刘静知道季胜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实现季胜利的理想,刘静宁愿放下年幼的儿子,放弃北京舒适的生活,跟着丈夫换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去过青海 ,去过西北。
刘静无疑是一个奉献型的女性,她温柔、贤惠,开明而有种沉静的力量,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季胜利,季胜利说过,如果没有刘静,他就是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季胜利是个什么样的人?刘静说他是个理想主义者。
我觉得,骨子里他是个完美主义者。这样的人其实身边的人和他是挺难相处的。虽然季胜利本性忠厚,但是他对自己要求极高,对身边的人要求更高。正因为他极度自律,对自我严苛,所以一旦身边的人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给对方的压力也会是相当大的。
在季胜利出场的前几集,他沉默时,非常可怕,有种不怒自威的沉重压迫感。
当他在车上得知司机老张的儿子都考上了人大时,他眼睛一咪,脸色一凛,看着前方的车窗不再说话,那眼中的怒火、失意、狠绝和痛苦,让人望而生寒,胆颤心惊。
回家之后迎接杨杨的,自然是一场暴风骤雨。
这样的官场上的季胜利,儿子杨杨自然是不喜欢,也无法和他沟通的。
而季胜利对于刘静的要求也极高,生活既要舒适、有一定的品味,但也绝对不能超标。生活中严格贯彻纪律,不能违规。
所以,房子要找两居室,家具不能太贵,气球不能放飞,就连住酒店,也要老婆下到酒店门口接他,生怕引起别人的猜疑和误解 。
心思缜密,工作严谨,但工作之外的其他生活技能,季区长就真的不行了。
刘静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女性,她总能在老季略显不合时宜的官腔发言时,及时的打断和制止,提醒老季这是在家,是和朋友们在聚会,而不是作为领导发言。
她也总是在儿子和老公之间聪明的调解和转圜。
她似乎能处理好所有的事情,能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安排好,能抚慰丈夫,也能劝慰孩子,能知道多年陪伴的缺失,目前重要的是修复亲情而不是管教。但只要时机成熟,她也能马上给杨杨请到名动京城的“四大天王”,这些老师的名号让金牌补习老师宋倩都觉得象拣到宝一样,眼睛直放光的要让英子也跟着去听听课。
她知道该在什么时放,该在什么时候收。
刘静才是他们家中的灵魂人物。
但就是这样一个女性,在住院时却刻意瞒着儿子和丈夫,自己安排好了所有的事情,谎称自己去出差。
因为既不想耽误杨杨,也不想影响丈夫工作。
她总是将丈夫的事排在自己的前面,而将琐碎和压力都给了自己。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怎么可能不生病呢?
也正是因为她的乳腺癌,才让有些不接地气儿的季区长开始了反思,反思自己对家庭和妻子、儿子的忽视。所以在后半段,我们看到那个极具官威作派的季区长,逐渐蜕变成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一个懂得体贴、关心妻子的丈夫。
但是,就在离杨杨高考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季胜利突然提出,要带刘静去香港旅行,完成刘静多年的心愿。
理由是因为假期刚好审批下来了。
所以,在距离高考只有三四天的时间里,夫妻俩一起去了香港,只留杨杨一个人在家。
看看英子爹妈,方一帆爹妈,我真的是有些心疼季杨杨了,高考是人生多么重要的大事儿啊,别人家都如临大敌,象供菩萨一样供着高考学子,而季杨杨家,恩,父母很相爱,孩子是多余的(捂脸).
虽然父母在高考当天赶了回来,我不知道季杨杨的心里是否会有失落。
并且很快,季胜利就成为了季市长,被调去了中海,而刘静,再一次选择了陪着丈夫而丢下儿子。
这意味着,在季杨杨七八岁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只是获得了不到一年的父母的陪伴。
借用最近比较流行的话:“父母好像只是短暂的爱了我一下,然后他们就继续他们的甜蜜去了。”
在剧中,只有季杨杨真的象树洞那首歌一样,"还来不及叛逆,就已经长大。“
季杨杨最终选择了出国读书,他和父母的距离也更远了。
季胜利和刘静这对父母,和很多中国家长都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并没有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一切,好象他们只是在儿子高考前的这一年,跑回来,尽了下父母的责任,然后就继续跑开,去寻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了。这对于一直执著于目标的季胜利来说,我能理解,毕竟当年他母亲过世他都没回来 。
但我很难理解的是刘静这样一位女性,因为很明显她并没有把事业看得那么重要,她只是把陪伴丈夫看得更重要,把丈夫的理想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重要程度甚至超越过了她对儿子的爱,使她可以放弃对儿子的陪伴。但这样一位女性,她却总是说,最重要的是一家人要齐齐整整的在一起。
这甚至有点前后矛盾。
刘静对英子的好,我们都看得到,也很感动。但正是因为她对英子的好,才让我更加无法理解 ,她为什么能对别人家孩子都这么好,为什么不能给杨杨更多的爱与陪伴呢?
尤其季胜利带刘静去香港的时间点,我就更无法理解了。刘静宁肯不去瑞士治疗,就是为了陪伴杨杨参加高考。童文洁冒着先兆流产的危险,也不愿住院,就是因为孩子们过几天就要高考了。她不放心两个孩子,害怕没有人照顾,害怕他们万一生病,影响高考发挥。
就是春风中学的老师们,都要让孩子们反复踩点,计算时间,生怕万一有意外,迟到了进不了考场。而且潘老师还特意在手机上搜了好几条备用路线,自己又来回走了几趟,卡着时间,为的就是让孩子们那天万无一失,顺顺利利的参加考试。
对比下季胜利家,就真的是冰火两重天。那几天,杨杨自己在家照顾自己。为什么就不能等杨杨高考结束了再去香港呢?非要特意点明是在高考前三天去香港 ,然后请假在高考那几天两人再回来。我只能说,可能是季胜利和刘静都特别有大将之风,不紧张不焦虑,完全相信杨杨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
童文洁说过,当年自己走出考场的时候,没看见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失落记了一辈子。所以,她不能让磊儿和方一帆也在人生这么重要的时刻觉得爸爸妈妈没有把自己放在心上。
懂事的季杨杨独自一人在家的时候,内心有没有失落过呢?肯定是有的。
如果刘静这一角色,不是咏梅老师来演,我真的都觉得前后矛盾,人物无法立起来,自圆其说。
无数的育儿书上都在说,夫妻关系一定是大于亲子关系的,我在现实中真的是很少见到。而在《小欢喜》中,我确实见到了这样的父母,别离对于方一帆家、乔英子家来说,父母都格外感到感伤,而对于季杨杨一家三口来说,别离反而是常态,相聚才是难得的幸运。他们都习惯了别离,而不习惯相聚。
哪一种状态会更好呢?
将孩子视为一切的父母,得到了孩子与他们的深厚感情,也同时给予了孩子一定的压力。
而始终将自己的需求和理想放在第一位的父母,孩子可能更加的独立,但也要接受的是孩子与自己的感情可能并没有那么深。当他们意识到孩子对他们的冷漠和疏离,意识到亲子关系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之时,想要修复则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如果不是刘静的这场病,这场足以击溃一个家庭的一个重大危机,他们夫妻想要真正的修复与杨杨的亲情,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时日。
但也许,这样的父母是这样想的,我自己的人生很尽兴了,而孩子们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
也对也不对,很难去评判。
作为夫妻来说,毕竟最终相伴到老的还是伴侣。但对于杨杨来说,不可避免的,人生中会有着一段长久的缺撼。
人生不可能重来,也没有所谓的圆满,无论是欢喜,还是别离,只要想起来家,想起父母,心中总有一团温暖,那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