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儿,
一则有关上海旧改房屋征收
的消息刷爆了网络
没错!
小南门乔家路区域正式启动旧区改造,
7000多户老城厢的居民
终!于!迎!来!了!旧!改!
盼了几十年,终于盼来的旧改!
在老城厢小南门有一条长不足一公里,
门牌号码不到三百号的小马路叫乔家路。
有人说,它是旧弄堂里延伸的温情
它是江南古镇味道的集市
但是对于住在这条老城厢的居民们来说
它却代表着极其不便利的生活环境
一直以来,老城厢住房老旧,
很多房子都是爷爷辈传下来的,
有的房子已近百年,年久失修,
住房密布、空间狭窄、商居混杂
建造年代久远、结构老化严重、生活环境简陋
住房环境逼仄早就让很多人苦不堪言
直到现在,抽水马桶在城市早已普及的今天
这里的居民们还要每天早起“拎马桶”
每天清晨,阿姨们一手拎着痰盂
一手拎着刚买到小菜场买回来的菜
已经成为了老城厢的一道“独特风景”
一到下雨天,里面没马桶
外面又积水,年轻人还好
上了年纪的老人就只能生捱
因为住房面积狭小,几代人下来
20㎡的房子,有时候甚至要住上4-5人
卫浴设施更是想都不敢想
至今老城厢还有不少公共浴室呢
在这样的环境下,
老城厢的居民们早就盼望着旧改
如今,这个消息终于定下来了!
未来不久,乔家路
的居民将如同老西门金家坊、
以及福佑路东块的梧桐路一样相继离开,
所有人都喜大普奔,奔走相告
以后,终于不用再过
“拎马桶泡澡堂”的日子啦!
这一次,真的要说再见了!
欣喜归欣喜
真的要说再见的时候
内心反而有万般不舍
虽然老是吐槽这里脏、乱、差
恨不得马上就搬离
但是一想到不久之后就要告别
这片生活了几十年的土地
内心却是五味杂陈.....
不管环境如何
这里都是310102的独家记忆啊
还记得小时候在弯弯绕绕的弄堂里捉迷藏
还记得小小螺蛳壳厨房里
姆妈总能变出花样给我们烧出美味菜肴
一家开伙,满街飘香
还记得太阳一出,
头顶上悬挂着的衣服、被子
远远以一望,就是彩色的旗帜在头顶飘扬
还记得东家爷叔,
西家阿婆,噶噶讪胡,
搓搓麻将、打打牌,生活老适意了~
还记得小辰光
逢年过节,家长就带着去
还记得小时候写完作业,
打开老虎窗,把脖子伸得老长看星星
时常在弄堂里跑跳,不用担心车来车往。
穿行在街上,看看老房子
的门上刻着很细致的雕花
摸一摸街角处突然出现的小猫
在小南门的弄堂里走着
猛然抬头,看到的就是
对面就是一栋栋高楼大厦!
那些历历在目,
就像刻在心底的小辰光回忆
仿佛才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没想到,现在就要说再见了......
再尝一尝老城厢老底子米道……
每当回忆起某个地方
首先映入脑海里的总是那个地方的美食
小南门也不例外,乔家路一带的美食
估计你三天三夜也打卡不完
全上海独一份的德兴馆小笼馒头;
草堂鸡、南门烤鸭、梦花街馄饨;
排骨年糕、馄饨、面条、香酥鸡;
绝迹的油撒子、5毛钱的馒头、5块钱的奶茶……
每一样,都让人牵肠挂肚!
带不走老城厢的历史底蕴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曾说过:
“老城厢中乔家路一带是最有味道的,
这是上海市区内最后一块
带有浓重的江南小镇特色的区域。”
500多米的乔家路,
看似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马路
却完整的保留了明清至民国时期
生活街区的格局和建筑群,
在上海,这是绝无仅有的。
警钟楼
小南门的“埃菲尔铁塔”
可以说得上是地标建筑了
走进小南门的警钟楼
眼前四根钢筋混凝土
立柱呈梯形支撑起高高的瞭望台
建于1910年的火警警钟楼
曾经为辛亥革命以及
第三次武装起义敲响警钟
曾经的上海最高建筑
天灯弄
小南门人都很熟悉的一条弄堂
在落日的余晖里,格外动人~
书隐楼
位于天灯路77号的书隐楼
是上海市区仅存的较为完整
的大型清代建筑
占地2000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
也是唯一被列为
上海市文物保护的一所私宅
书隐楼最具特色的是门楼砖雕
“隐士”风采今犹在书隐楼
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并称
“明清江南三大藏书楼”
梓园
20世纪初,上海的名画家
实业家和亲日人士王一亭
买下了这处老房子
因为庭院中矗立着一棵
种植于明代的梓树
欧式罗马柱依稀还在
梓园将意大利百叶窗
哥特式窗户和希腊式廊柱融入一体
宅邸周围有飞檐的亭阁和假山
如梦如幻~
只要心中的回忆不灭
这里就永远是记忆里的样子
永远是记忆里的小南门
那些已经离开的人,
记得常回来看看。
再见了,上海老城厢!
再见了,我的小南门!
乔家路&小南门
交通:地铁9号线小南门站下;
11路公交小南门站下
以上正文来源流行上海
地产上海(ID: estatesh)关注最前沿的地产资讯,深度报导上海区域房产动态。旗下拥有多个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网易新闻、新浪微博等全媒体矩阵,并通过专业团队深耕长三角地区,商务合作欢迎留言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