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通博物苑:夕阳素月总是情,烟波沧洲为功业

2019-12-11     江徐的自留地

【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几年前,游览南通博物苑时经过一座亭榭,当时正值春天,梁上挂下一房一房的紫藤,甚是烂漫,于是倚着栏杆拍了张照片。至于榭前那副楹联,走马观花一看而过。

浮云一别,流水十年。前阵子又去那里,再次经过藤东水榭,时节已是入冬,紫藤也已凋零。这次,我留心看了门上的楹联,那是实业家张謇的集句:

待其送夕阳迎素月,

若已窥烟波临沧洲。

出于对古诗文的喜好,回去查阅了一下,才知晓,上联当中的“送夕阳迎素月”乃一典故,出自北宋诗人王禹偁的代表作《黄冈竹楼记》: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之前孤陋寡闻,曾为知道王禹偁这个名字,因为以上楹联的机缘,才去了解他的生平故事:农家子弟,出身贫寒,没有背景,幼年的他估计是亲友眼里别人家的孩子——聪颖好学,九岁能文,胸怀远大志向。三十岁进士及第,从此走向仕途。

求学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工作了,是个清廉刚正的父母官。他视杜甫、白居易为榜样,就连政治理想也和杜甫的如出一辙:“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王禹偁的处世格言正如他的为人:“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直谏不讳的品性,让王禹偁为官期间屡遭贬谪。不惑之年,王禹偁被贬至黄州,明明是降职,他却乐得逍遥,因地制材,建造了一座竹楼。关于竹楼的四季环境,文中写道: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

竹楼虽然简陋,王禹偁倒能怡然自得,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他常常在办完公务之后,身披鹤氅衣,头戴华阳巾,手上握着《周易》,焚香静坐,默然冥想。此时此刻,他心无杂念,映入眼帘的,唯有江面的风帆沙鸥、江畔的烟云竹树。光阴似水,静静流淌,等到中午的酒力醒来,茶炉中的烟已熄灭,又可以送走夕阳,迎来皓月。在他看来,这真是贬谪生涯中的一大乐事。

“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这般悠然自得,这般闲情雅致,不禁想到归园田居的陶渊明、隐居辋川的王摩诘、醉倚临皋亭的苏东坡、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门慧开禅师的“春游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

这些妙人,都有怀有世之心,有些又抱着出世之志。于是苏东坡将人生中庸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庸庸浊世,难得素心。滚滚红尘,难有闲人。

半个多世纪后,苏东坡同样被贬至黄州,那时,王前辈敝帚自珍的竹楼大概已朽烂。但他的诗文、诗文蕴含的风采在流传中生生不息。苏东坡读之,赞曰:“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中国自己创办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我猜想,张謇先生引用这句诗文,除开观天地大美而无言的闲情,更多是出于他钦仰古人豁达之心、直躬行道的用世之志。

和王禹偁相似,张謇出生在海门一个农商间作的小户人家,从小接触到底层的贫困生活,这也促使他后来形成民本思想。

参加科考,高中状元,积极抗日,参加维新变法,在脱离宦海后又东渡日本,考察那里的进步举措,拟以他山之石挪来攻玉。张謇的前半生,单单从纪念馆墙上的图文浏览而过 ,已像一本卷帙浩繁的史书。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凡有大作为的人,都能以审时度势的眼光看待尘世的风云变幻。在关键时刻,张謇选择退出政坛,从此之后踏上一条兴办实业、强国富民的道路。

张謇先生集句

毛泽东曾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实际上,张謇对社会的贡献远远不止于轻工业。除了工业,他在农业、医疗、教育、戏剧、社会公益等领域,都做出开拓性的卓越建树。

中国第一所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纺织企业——大生纱厂;中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中国第一所盲哑学校——南通盲哑学校;中国自己创办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这些个第一,都由他集合当时的有志之士创办。

还不止这些。

张謇纪念馆

瞻仰濠河畔的张謇纪念馆,可以了解他一生的丰功伟业。生活在南通这座宜居小城,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去更俗剧院看一场电影,呼朋引伴逛公园,平日漫步街头……所到之处,所办之事,各行各业,每个领域,几乎都能触摸到张謇的遗绩。

张謇先生的影子,遍布南通的每一个角落。今日生活其中的人们,都在其恩泽之下。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想一想,真是不能不感到惊叹。

这一次,我用半天的时间,以极慢的步伐观览纪念馆,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么说,没有套话空话,因为,张謇先生的实干精神、充沛精力,还有创业过程中具有的人文关怀——这些,让我惊讶,也让我仰慕。

“待其送夕阳迎素月,若已窥烟波临沧洲。”再次品读啬翁这一集句,我想,假若只看到“夕阳素月”、“烟波沧洲”,未免是断章取义的诗意,“待其”、“若已”这两个虚词,才是诗文所具风骨的筋脉,也是啬翁开拓一生的写照。

此处的“烟波”与“沧洲”,在我理解中,也许含有王禹偁的意境,更像取自苏东坡的怀古、曹孟德的胸襟。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XOG924BMH2_cNUgMW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