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徐
我对曹操的认识,首先来自他那些入选教科书的诗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文人,他是豪迈而广阔的。
透过历史的三棱镜,曹操实在是一个多面、多变、多争议的人物。时人给予他两句评价,可谓中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若是从用世与军事才华的角度来说,我不知道用“无与伦比”来形容是否有点过,因为曹操够狠,够奸,够厉害。就像歌曲《曹操》里所唱的那样“: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泊。”
要成大事,除了雄心壮志之外,还得狠心厉行。前者用于意志,后者用于操作。如项羽怀有妇仁之心者,结果终究谶了那句俗语——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曹孟德就清醒得很,孰该仁慈,孰该残忍,一清二白,界限分明得过了头。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是一个言既出、行必果的人,因而杀伐决断。
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往老家,途中收下第一枚粉丝——小县令陈宫,准备回他的高老庄东山再起。
在回高老庄的过程中,路过据说是他的母亲的男人的儿时同窗甲某的父亲的大哥吕伯奢家。吕爷吩咐家人杀猪,自己去打酒,准备盛情款待多年未见的阿瞒侄儿,以及他的跟班小宫子。
曹操生性多疑,并且行事鲁莽,当他听到磨刀霍霍,以为这户人家对自己图谋不轨,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辨青红皂白,就将吕爷家一家老少全都杀光光,连妇孺都没放过。
当他发现自己误杀后,连忙与陈宫逃走。路上遇到沽酒返回的笑嘻嘻的吕爷,曹操心一横,青釭剑一挥,宰了吕爷,可怜老人至死都丈二和尚没摸着头脑。
换个角度看,正因为曹操这一遭残忍,反而转为一种无意的慈悲。试想,吕爷到家看到一家老少横尸一地,将是怎样的悲惨,他又如何面对?
关于“我负天下也绝不许天下负我”的人生观,还有一例。
袁曹大战之际,曹粮紧缺,军心不稳。曹操把管粮官王垕喊进营帐,对他说:“我欲借汝一物,以压众心,汝千万不了吝惜。”何物呢?“我欲借汝头以示众耳也!汝死后,汝妻子我养之(关于后句,不知看官如何看待)”替罪羊王垕纵然不情愿,还是很配合地退出军营,以罪人的形象展示在众人面前,一没哭,二没闹,更没上吊。就这样,小人物王垕也被迫成全为魏国的一名功不可没之卒,在后来的行军途中还被点名祭之。
曹操渴求人才,尊重人才,善用人才,放在今天,若在人才市场,就是好伯乐;在企业,就是好CEO。
他“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他“契阔谈宴,心念救恩”,因此对忠贞不二的关公真心敬仰。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淝水一战中,曹操接连儿子侄子具不深痛,唯独泣典韦将军。姑且不论他这可有人前做戏的成分吧,有求贤若渴失贤若割的思想是事实。
南阳袁绍部下许攸来投时,曹操赤脚播天出营相迎,喜之不禁,呼朋引伴地握着许攸手笑说:“你我只论朋友,岂敢以名爵相论?”那股热情与谦恭,简直了!事实上,许攸是个没有自知之明且自以为是的庸才,邀功不得,反在徐晃刀下丢了卿卿性命。
曹操见儿时故友一命呜呼,只不痛不痒地说了虚晃一下,严格来说,连责备都没有——他心底赞同虚晃来着。大家心知肚明便罢。因为他比谁都清楚,许攸并非真正人才,利用之后,该除后患。这是他一贯杀伐决断的作风。
还有一次,张辽发现营中有人写简书暗通袁绍,讨好袁绍,张辽提议:“何不逐一点名诛之?”换另一个领导,极有可能迫不及待将暗地背叛他的人点名诛杀,以解心头之恨。要这样,曹操怎会被评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他的做法极帅极聪明——将书简付之一炬,平静坦然地说道:“袁绍强盛之时我且不能自保,何况他人?”这不仅因为他深知人性,也源于他的宽怀大量,能屈能伸。
如果这是曹孟德的违心之言逢场作戏,那就更显出他的厉害之处了。点名诛之,解心头之恨,失去可用之才;权且避开尴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岌岌可待。
除开“胸怀大志、心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曹孟德还文公武略,还说到就到绝不迟到。
总之,知其长,也知其短,我爱曹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