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告诉你,如何拓展思维模式的格局和边界

2019-12-08   咪小小猫

在武侠小说《倚天屠龙忌》中,张无忌掉进悬崖,遇到一位绝顶高手,将张无忌的任督二脉打通,令他武功大增。按照武侠小说中的说法,一个人的任督二脉被打通的话,武功将有质的飞跃。

人体中也确实存在着任督二脉的说法,如果打通,身体的千万条脉搏将相互连贯、和谐统一,汇成有机整体,让人神定气爽,不再会有气血运行受阻让人萎靡不振的情况。

1,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科间的融合

把这个道理运用到学习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来说,学习就是要掌握更多知识,懂得越多越说明知识渊博,所谓行走的百科全书。但其实并不是,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掌握一个个具体基本的知识,即不应该以知识为单位,而应该以各个学科的原理、规律作为基本单位来思考问题。

即使你了解很多,但各学科间没有融会贯通,就无法形成发散性思维,那么零散的知识点并没有发挥真正作用。

以化学为例,最底层的知识点就是元素周期表,它是物质间规律的最底层,万事万物的构成都可以用基本元素来进行管理和解释。

学习最大的意义也在于此,就是找底层逻辑。积累知识点但不去触及本质并不能让人思维有质的飞跃。学习并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的广度,而在于懂得各学科中最重要的思想,找出最底层的逻辑,即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然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互相融合。

只有找出最底层的逻辑与原理 ,学科间融会贯通形成有机整体,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最好的决策依据,具体来说是指掌握多元思维模型。这样才能提升认知边界,站在比较高维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有一本书很好地解释了掌握多元思维模型这个思想,那就是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成甲老师是“得到”APP著名说书人,知识管理研究者,他开设的专栏得到了大家一致喜爱,被逻辑思维评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

思维模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查理·芒格提出来。因为成甲对芒格思想的推广,成甲老师曾有幸被邀请参加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股东大会,还被引荐给查理·芒格本人,有机会专访芒格两小时。



2,思维模型具体是指什么?

那么思维模型是什么呢?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导图,而是指人们做决策思考时的“思维模板”。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即你是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的。最好的思维方式是从表面层层深挖,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才能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出最好的应对方法。

这种深度思考,可以分成四种: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哲学视角。你理解问题的深刻程度取决于你思考问题时所能达到的层次和纬度。

经验技巧型一般指的是指个人的经验总结,在小范围内适用。例如说磨刀不误切菜事,就是简单的经验技巧。

方法流程适用于较大范围,指的是一种程序化的标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方说公司编排的工作指导规范、市面工具书上的方法论,如蕃茄钟学习法等等。

学科原理一般指的是各门学科中科学家发现的重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如果用学科原理的思维模型去解决问题,那么准确性将会大大提高。

哲学视角是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从人类理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是最宏大的底层逻辑。站在这个层面去理解问题,有助于把控大局,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全新方法。



这四类思维模型各有千秋,主要在于适用范围和条件的不同。一个人能否做出有效策略,取决于他对这四个模型的具体运用。

从本质上来说,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这三个属于有效的答案,从答案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具体的知识;哲学视角属于有效的思考,决定了你对问题分析的透彻程度,思维所能达到的深度。

例如苹果前CEO乔布斯善于将人文与科技融合,将此理念渗入到产品中,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苹果的产品开创了一个时代的神话,引领了人类社会的潮流。



3,如何获取思维模型?

说了这么多看待事物角度的问题,其本质还在于人的思维方式,你是如何理解问题看待世界的,主要在于打造一种思维模型,那么如何获取思维模型呢?

作者在书中讲了三种方法:通过超级节点、通过阅读书籍、通过工作实践

通过超级节点有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两种。

简单理解起来就是你自己要主动去提升自己发现不足成为厉害的人;被动模式说得直接点就是链接到高价值的圈子中,先要去想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通过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机会。

罗辑思维的御用策划小马宋就是和罗振宇这个超级节点达成了合作,此后事业上了一个大台阶。他前几年还是一位普通的文案工作者,为了召唤到罗振宇,集齐了罗辑思维推出的月饼当中的十张节操券,参加了和罗振宇的见面会。

见面会上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纯粹的粉丝,表达见到了罗老师的激动心情;还有一类是创业者,希望罗老师能用影响力帮自己推广产品。

而小马宋深知社交的本质是价值和资源的互换,你能帮助到别人,才能吸引别人来帮助你,就是这么赤裸与功利。所以小马宋在见面会上分享了自己在公众号上卖书比较辉煌的成绩。这引起了罗老师的注意:咦,这个成绩很厉害嘛,我们可以聊聊!因为罗辑思维也在卖书。

利用这种方式,小马宋是全场唯一拿到罗振宇手机号和微信的人。此后深度的合作开始了。而链接到这样一个高价值的圈子里,接触到的是哪一类的人可想而知,对提升自己将会带来的作用不可同日而喻。



接着是通过阅读寻找思维模型:为查字典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

查字典法顾名思义,就是需要用的时候才针对性地去查找,不必要全部看完。

在阅读时遇到有启发的部分时,就停下来合上书本进行思考:刚才这段话讲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自己会被触动,它解决了哪个方面的问题,是否对现实生活有帮助?带着问题看书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阅读。



关键词法分三部走:先要知道作者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找到与之有联系的关键词,是以什么样的逻辑解决问题、策略是什么?

找关键词通常是从序言结语及封面的推广语中获得。通过找到关键词而建立全书的关键词网,快速掌握整本书脉络。同时也会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不同的思维模型搭配成一个知识机构的。

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具体讲是指在看书过程中,要跳出文字本身去寻找内里所包含的意思。

着重于关注作者本身的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促使他写出哪一类文字。这样的思考方式本质上是理解一个思维模型产生的条件以及适用边界。推广到生活中和人沟通时,我们也会试着分析对方表意背后的深意。

最后是通过实践寻找思维方式:挖掘隐性知识和五星笔记法。

挖掘隐性知识就是观察优秀的人,找到别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记录下来,借鉴其思想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记笔记也不是随便的流水帐的记录,而是要选择性的提问,如下方图中所示的五星笔记法。



4,如何掌握思维模型?

获得了思维模型后,又要如何掌握它呢?

主要是通过多维记忆和举一反三两种方式。

多维记忆又包括情意学习、交替学习、回顾测试。通过这三种方式可以有效增强记忆。

情境学习是指构建需要唤醒记忆的场景。也就是你希望未来怎么用知识,现在就怎么记。比方说对电脑中的文件夹分门别类,要具体到使用场景,例如“如何穿搭衣服”、“如何与人沟通”等等。

交替学习是很熟悉的,就是做一件事累了时,切换到不同类型的工作上,例如你看书累了,那么开始画画、书法吧。

回顾测试也很简单,就是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有个耳熟能详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了解一下,学习新知识后的短时间内是遗忘最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下的能够长久记忆。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不断回顾,就能记得绝大多数的知识。

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掌握思维模型,是指掌握了一个思维模型后,要将之至少变换三个不同的场景来应用。

以上这些说起来其实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学习技巧,关键在于你能否坚持下去。



5,如何内化思维模型?

在获得了思维模型和掌握思维模型后,现在就到了最后一步,要将思维模型掌握到直觉程度。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看书是将书先看厚,再看薄。看厚指的是反复翻阅,书本视角可感的角度上变厚,是物理意义上的。再变薄这个“薄”指书本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已经构成了知识地图,掌握了全书的要点和结构的那种薄。

内化思维模型也是这个意义,将所学知识吸纳成自己的。主要通过练习和回顾来实现。

练习的点在于能够从熟悉的事件切到陌生事件,类似于我们写文章时得有引子,讲一个好故事来吸引读者,带领读者跟着你的思路走,切到你真正要讲的话题。

例如说我开篇讲武侠小说再切到这里。这体现了我们根据已有知识引申到新知识的能力,轻松找到两者的相似性,这是认知上的内化。

回顾主要是通过刻意练习不断精进,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可以辅以记日记等方式进行训练。

通过以上程序,你就能够逐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当我们涉猎多个领域知识,并且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考时,会有和大多数人不同的视角维度,形成不一样的格局与意识。这种类似于统领全局的认知能让人做出灵光乍现的决定。很多人的成功只在于在某个关键节点上做出了正确的决策,由此改变了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