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超13亿的大国,我国的视障人士高达1700多万之多,但可以帮助视障人士的导盲犬,在全国也不足200只。视障人士的眼睛导盲犬成为稀缺资源,很多网友感叹关注盲人还是太少。
在电影《小Q》中,李宝庭因中年失明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导盲犬小Q的到来为他打开了生命的另一扇窗,李宝庭也因为小Q的不离不弃而最终接纳并最终彼此相依。狗狗一直都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自从出现导盲犬以后,狗狗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因为导盲犬对于盲人朋友来说是最好的陪伴。但导盲犬并不是生来就能够帮助盲人,而是需要后天长期的训练,只有通过层层考核之后,导盲犬才能够正式工作。看完《小Q》之后,不仅感动于李宝庭和小Q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更燃起了我了解到盲犬的热情:
导盲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1819年,约翰·威廉·克莱因(Johann Wilhelm Klein)在维也纳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导盲犬训练机构,但现代导盲犬真正的故事应该是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战争,很多前线士兵归来后,眼睛因被毒气所伤而失去了光明。当时德国的一位医生格哈德·斯塔林博士便想通过训练狗狗来帮助那些失明的人。
那时成千上万名士兵从前线这个想法的起源是,有一天他带着一个病人走过医院时,被紧急地叫走了,于是他将他的狗留在病人身边陪伴着。但当他回来时,他却从狗狗的行为中看到了它在照顾盲人病人的迹象,因此他就产生了训练狗导盲犬的想法。
1916年年8月,斯塔林博士开始探索训练导盲犬的方法,并于在奥尔登堡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所盲人导盲犬学校。1931年,一个叫多罗西的美国女子,在英国正式开办了导盲犬训练学校。此后几年,导盲犬被介绍到了世界其他地方,服务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
目前,世界上有60个国家在使用导盲犬,共有110所导盲犬协会。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现在美国有1万多只导盲犬,英国有4000多只,德国有1100多只,日本有900多只,法国有600多只,澳大利亚有500多只,而我们国家只有不到200只导盲犬。
根据国际导盲犬联盟的评估,视障者与导盲犬的理想比例为100:1。但是目前, 国内视障人士已超过1700万,而现役导盲犬数量还不足200只,这样的悬殊比例让人感慨唏嘘。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珍贵的导盲犬,每一只导盲犬的使用者申请名单上,都有超过十万人登记排队,照这样的时间计算,这些注册领养导盲犬的盲人,平均每个人都要起码等待十年才有机会申请到导盲犬。
除了数量稀少,导盲犬的培养成本也非常高,培训一只可以工作的导盲犬每年需要12万到15万元人民币。即便如此,也不是每一只狗狗都能成为导盲犬,每年约有40%的狗狗无法通过严格测试,也就没法导盲。
根据百度的解释:
宠物狗是人们为了消除孤寂或出于娱乐目的而豢养的犬类动物,或者出于非经济目的而豢养的犬类。
导盲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狗,是工作犬的一种。经过训练后的导盲犬可帮助盲人去学校、商店、洗衣店、街心花园等。它们习惯于颈圈、导盲牵引带和其他配件的约束,懂得很多口令,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地走路,当遇到障碍和需要拐弯时,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危险。
一个正常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会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而盲人因为视力缺陷,不能用眼睛观看世界,导盲犬就成为了盲人的眼睛,为盲人带路,引领盲人前往目的地。
在公众场合见到导盲犬应该怎么做?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免费使用导盲犬是盲人的一项社会福利,至少有30多个国家通过立法予以保障。但我国因为导盲犬事业起步晚,截至目前共有不到200只导盲犬,而我国的视障人士却有约1700万,导致导盲犬和盲人比例严重失衡。
即便如此,视障人士出门带导盲犬仍屡次被拒之门外,继而导致导盲犬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次数少之又少。盲犬是经过训练的,它们一般不会攻击人,如果有幸遇到它们,希望能做到不抚摸、不投食、不围观,也许,这是我们唯一能为它们做的。而比起关注导盲犬,我们也应该关注视障人士,不占盲道,让盲人无障碍出行;遇见盲人,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用爱心助力盲人出行,用行动温暖视障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