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妈说:
之前和大家分享了一部培养孩子“思维习惯”的纪录片《像乌鸦一样思考》,很多妈妈说平时没有时间去关注这些,能在这里看到这么优秀的资源,感觉非常受用!又学到了新的东西,开拓了新思路!希望我能多分享这种类型的内容。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档在日本火了7年的儿童节目《啊,设计》(B站可看,有中文配音版哦),豆瓣评分高达 9.4!被标注好于 99% 的儿童片。2岁+的孩子就可以看了,不仅小孩喜欢,连大人也会被迷住!
这档节目极富魅力的地方在于,它用极具美感和视觉冲击的镜头,扫描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逐步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引发思考,调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如果说上次分享的纪录片侧重于”科学“,那么今天分享的这档儿童节目则更偏向于“美学”。也许并不是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设计师,但是通过这个有趣的节目,能让孩子学会观察,拥有对美的发现与感知,提高他们的“美商”!也是件很受益的事!
这档节目每集15分钟,包含了“设计的观察”、“素描”、“拆解”、“天马行空”、“访问名家设计师”等不同的板块。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几个特别有意思的板块,并从中汲取培养孩子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和经验。
1
通过设计的角度去观察
你会发现一个更有趣、更丰富的世界!
这档节目的第一部分是【设计的观察】,它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把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小设计搬到我们面前,拓展孩子们的观察思路。
观察的能力几乎人人都有,但观察的角度和深度,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些观察是流于表面的匆匆一瞥;有些观察会引发好奇心和思考;有些更深层次的观察,能做到更抽象的总结和提升……
比如,酱油瓶为什么会有腰身呢?
进一步拓展观察范围,你有没有发现,可乐的玻璃瓶也有?
噢,原来是模仿人体设计,有腰的话握起来的确舒服一点~
再比如,我们走进蛋糕店,有没有发现,各种蛋糕的形状各异?
啊,原来在制作蛋糕的时候,各种食材之间就有很多种混合方式——
比如说,有的是堆叠~
有的是包裹~
有的是卷裹等~
前几期是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观察,随着节目的继续,之后还会有一些更深入的观察。
比如说对形状的观察,圆形和正方形,它们都有什么用途,作为两种形状,它们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还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观察。生活中,旋转这个动作,在一天里,是不是被我们重复了很多次?
有没有哪些产品的设计,也是让我们很顺手的“旋转”设计呢?
它教孩子认识什么是旋转的同时,还会给孩子布置点“小作业”,从小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
不止这些哦,还有更抽象的观察。
你知道吗,这些繁复的图案和花纹,竟全都来自于,最简单的“圆和线”!
观察看似很简单,但要从表层到深层,从一个到多个,从具体到抽象,却需要经过反复的思维训练!
这个节目通过设计的角度,让孩子们认识到,只要认真仔细观察一样事物,你就会发现很多很多奇妙的东西。观察是学习、设计、获取知识的基础。
2
拆解板块
惊艳你的眼睛,挑战你的思维!
紧接着的板块叫【拆解】,它把我们日常中最熟视的物品一点一点拆开,直到不能拆为止。之后再陈列好,让孩子完完全全地看清楚,这些物品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这个板块别提孩子会有多喜欢了,因为它“投其所好”(很多娃都很爱拆东西啊),又强烈地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一双运动鞋拆开了是这样的~
一颗葡萄,也能拆解出葡萄皮、籽、果肉~
薯片一片片排着队,自己从袋子里走出来,从大到小排列的样子,也太萌了吧!
甚至还有一张扑克牌,它也能进行拆分!被它狠狠地惊艳了一把!
之后的排列组合,也能引起观者的“极度舒适”,像我这种有轻微强迫症的也被治得服服帖帖!
薯片和糖果拆解图
扑克牌拆解图
玉米和包菜拆解图
这样的视觉效果,其实制作起来特别不容易。“拆解”这个环节的内容不是CG动画(计算机动画),而是定格动画,虽然只有一分钟,但拍摄需要从早到晚拍四天。这样的用心,真的让人特别佩服!
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制作出来的这个板块,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给孩子们引出观察的新角度——“拆解”,它也是建构的对立面,能让孩子们做到更细致、更深入地观察。之后的排列组合,又让孩子了解到了归类、排序等概念,可以说是会让孩子看得很欢乐,收获又特别多的一个板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手边随手一个小物品,都可以和宝宝做这样的“拆解”游戏。比如说,问宝宝,我们吃的桔子是有由哪些构成的呀?
有桔子皮、桔子衣、很小的籽、还有一粒粒的小果肉……
一旦孩子学会这种“拆分”思维,他对事物的认知会有一个更深的角度,无论将来在学习、工作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
天马行空的想象
比真正的答案更精彩!
接下来要说的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板块,叫【天马行空】,它展示的是一种反推思维。反观生活中的那些经典设计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当我们试着自己重新设计,反推回来,才会惊觉,哇,原来现在这个设计还真是合理呢!
这个板块使用了小动画的形式,配音也非常可爱,两个人像是在“斗嘴”,但斗着斗着,谜底就解开了!
比如“电话线为什么要做的像麻花一样?”一个人在打电话,向小伙伴吐槽:电话线能不能做的简洁点?
那好吧,把它变直了来看看!
这时候老板来电话了,说不定有重要事情需要记录呢,想拿下附近的纸和笔,可是,同样的长度如果变成了直线,那么打电话人的活动范围就被大大限制了。
那就把电话线延长一点呢,也就能拿到纸了,这个主意看起来是不是很不错?
但是线太长,搁置时又太容易缠在一起了!可能还会将人绊倒的……既不美观也不方便!
那还是回到原来的卷曲设计怎么样?卷曲弹簧状的电话线,不仅可以伸缩自如,也不会限制人的活动范围。搁置起来,也不会绊倒别人,方便多了!
所以电话线设计成这个样子,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再比如,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排队方式,“先排一列,到了最后一步再分开?”
如果嫌一列队伍太长,我们试试一开始就排两列会怎么样?嗯,队伍马上变短了!
可是左边队伍里有个穿红色衣服的人速度好慢啊,害得排这列里的人等了好久,还没轮到自己!
原来每个人的快慢速度是不一样的,这样对于很快就能完成操作的人来说不公平。
那么再试试,一边处理快的,一边处理慢的吧!区分开了,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
可是这样一来,快的这队一下多了好多人,结果还是得慢慢排!
最后我们还是改回一开始的排成一队试试吧!
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前面的机器一空,后面的人就依次补上去。队伍也在有条不紊地继续前进,这样子,不管是对快的人还是慢的人,都很公平。
原来很普通的排队,也隐藏着这样的学问啊!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习以为常”,鼓励孩子们天马行空,试着推倒结论,大胆去假设,说不定会有新奇的发现呢?
即使各种假设之后,仍然觉得还是现在的这个设计更合理,那么这个思索的过程,也会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这样设计的好处在哪里?”,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
书为什么设计成这样?
一起来反推思考一下吧!
瓜妈最后说:
每期节目最后还会对一个非常有名的设计大师进行采访,这个板块非常实用,在这个领域积累了非常多实战经验的他们,会用最简单直白的话,来引导孩子如何把设计思维带入日常生活中。
没有什么大道理,反而都是一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比如,日本非常有名的设计师深泽直人(无印良品设计的顾问委员)说:看到一件东西,然后就会联想到其他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设计在做的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联想思维)
他给大家的建议是,当我们在要设计一个东西时,先想想我们的习惯动作。比如要设计一个伞架,我们可以先想想平时我们把伞放在墙角的习惯性动作,以此为参考来设计。
工业设计师柴田文江说,在设计之前,我们不妨把对东西的感受,转化成语言,比如说,这个像云朵一样柔软,这个握起来不太舒服。转化语言后,我们能更清楚它的优点,和缺点,并进行改进。
设计师伊东丰雄说,“先去观察自然吧”。
好的学习,从“观察”开始。当我们急着让孩子学知识、学本领,别忘了停下脚步,让孩子们先好好地看一看世界,生活中就潜藏着大量“美的瞬间”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知。
好的儿童节目,能提供一个发掘并扩展孩子可能性的契机。《啊!设计》从开播到现在已经迎来了第9个年头了,不止在日本保持收视长青,还把德国、美国的儿童影像奖都拿了个遍,很多网友说,“真是羡慕看这些长大的小孩。” 还好,我们的孩子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