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担心孩子在家太无聊,他的大脑可能正在酝酿一场“风暴”

2020-02-06     神奇麻麻在哪里

Cindy说:


这几天待在家,很多妈妈说已经快被“神兽们”虐疯了,家里囤的绘本玩具也快弹尽粮绝了,疫情不结束娃不开学,各种兴趣班也都停了,这可如何是好!



其实,这个时候才是激发娃创造力的最佳时候呢。平时我们帮孩子安排好了一切,今天学乐高,明天上英语……看不得娃无聊地“闲着”,好像自己没有尽到陪娃的责任……可是太多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过度”安排会杀死孩子的内驱力,“无聊”是催生孩子创造力的灵药!


1


娃天生拥有对抗无聊的能力

他们永远在“找事儿”


因为疫情,土根没法回意大利的幼儿园了,也没法出门玩,我本来担心他无处安放的精力会爆炸,但这段时间以来却发现,他过得并不“无聊”,还很享受“宅家”的生活。除了我每天固定一段时间的陪玩和阅读,他自己每天能创造出很多玩法来:每天用乐高变换着搭法,一会警车,一会变潜水艇,一会又变机器人;以前不爱玩的拼图,现在能静静拼很久,居然完成了80块的任务;拿了一个订书机,天天带在身边,还喂它吃饭,说它是他的小鳄鱼宝宝,他是鳄鱼妈妈……


带着“鳄鱼宝宝”洗澡的“土根妈妈”


有一回我在屋子里写稿,偶尔看到他一个人趴在游戏垫上自言自语,好像编着一个机器人打仗的故事,就那么叨叨了快一个小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真没必要担心“孩子会无聊”或者觉得“娃关在家好可怜”,因为他们“永远在找事儿”!


人们习惯为创造力赋予一种“高级”的想象,认为这种能力只能存在在天赋极高的天才身上,其实,它存在于每个孩子身上,在大脑“成熟”之前,人的思维习惯就是“发散式”的,想想这个熟悉的场景就知道了:我们大人在走路的时候,是直达目标的,而孩子会东看看西看看,一会又蹲下来,一会被其他东西吸引去了……我们嫌他们慢吞吞拖延症,其实是我们对周边的一切已习以为常了,看不到惊喜了!



而对于孩子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只要给他“充足的时间”,他们就能发现新鲜的东西,创造出新的玩法,而这种能力是需要被保护的!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说过:“无聊是一个可以让孩子思索生活的机会。孩子不应当活在急促繁忙中,无聊是无处不在的发展兴趣的过程。在无聊中,小孩子才能自然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花时间去找寻。


2


人们长大,创造力却在消失


美国心理学丹尼尔•西蒙斯在1999年发表了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这项实验中,丹尼尔组织志愿者观看一段打篮球的视频,并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数出三名穿白衣服的运动员的传球次数,中间有一些黑衣人作为干扰。时间结束,志愿者纷纷说出自己的计数,丹尼尔追问:请问你们有没有看到一只大猩猩?一半以上的受试者目瞪口呆。



原来,在这段视频中,丹尼尔安排了一个穿黑色毛茸外套、打扮成大猩猩模样的人走进运动员中间,面对镜头捶胸顿足,停留9秒后退出,而测验受试者是否看到了那只“大猩猩”才是丹尼尔的真实意图。


丹尼尔由此得出结论: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他们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无意盲视”。


让人惊奇的是,儿童几乎不会犯无意盲视的错。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根据多年的研究告诉我们,“婴儿并不会仅仅体验着周围世界的某个地方,相反,他们同时生动地体验着所有事物”,“如果说成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聚光灯,那幺小婴儿感知世界的方式更像是能照亮四周的灯笼”。


虽然科学研究并没有定义“看到黑猩猩”是不是就一定更好(成人的专注力其实符合进化论,是生存的必要性),但艾莉森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思想开放的时间越长,人就越聪明”。


很多画家比如毕加索、梵高,人们羡慕他们独一无二的想象力和天赋,其实是他们从小的“创造力”被保护了下来,让他们仍能像孩子一样思考。



要如何保护创造力?研究无聊和想象力关系的医生贝尔顿说,无聊是发展内在刺激的关键,有了内在刺激,才能带来真正的创造力。


父母不“过早”或“过度”安排孩子的学习,而是延长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就是很棒的方式。


3


控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

否则会让孩子无法独立玩耍


前面说父母不要“过度关注”孩子,不是说咱们可以完全“放手”了,也不是咱们不需要高质量陪伴了,甚至塞一个ipad让孩子自己去玩,这种偷懒的做法容易让孩子对电子产品上瘾,当没有这些刺激时,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些啥,老是想着要看动画。


我每天会给土根看1小时的动画片,每次30分钟左右。有时他也会主动来跟我说,妈妈我要看动画片!我会跟他说,今天你的动画片额度看完啦!妈妈给你买了那么多绘本和玩具,你现在自己想想想玩什么好吗?有时候他会拿着书自己看起来,安静地陪着我工作。



有时候他会实在不知道自己该干嘛(毕竟一整天都在家),那么我会给他一些建议,比如帮他拿出纸和画笔,或者一些特殊材料比如毛线球和颜料,引导他用不同的方式来作画,他就马上把看ipad的事给忘了。



还有一个百试不爽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即便所有的玩具都玩过了,但是“角色扮演”是可以有一万种变化的,我会说,你现在是警察(因为土根无比崇拜警察叔叔),房子里有好多坏人,你保护妈妈去把坏人都抓住好吗?土根就会拿着枪乖乖出去巡视了。而那些娃娃,人偶,甚至他用乐高搭起来的小怪兽,都可能是他抓回来的“坏人”,还能引发一系列的故事和对话。


Cindy最后说:


其实面对“无聊”,我们自己的心态是怎样的?是无所事事心烦意乱,还是可以静下心来看一本书,欣赏一部电影?或者全身心地陪伴家人?


这个时代走得太快了,很多人一闲下来,忽然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而这次的超长假期,却是可以让自己重新回归家庭生活;平时总是催促着孩子做这做那,现在不如和孩子一起慢下来,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


这几天看书的时候看到一句话: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虽然咱们暂时都被疫情“困在一隅”,但我们仍旧拥有选择快乐的权利,和去爱的自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75_HHABgx9BqZZIR3O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