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紫禁城没完没了失火,是设计有误,还是风水不好?

2019-09-02     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

历史上的紫禁城曾经多次大火,比较著名的火灾有光绪十四年(1888年)皇帝大婚之前发生的大火,这场火灾导致皇后只能从临时搭起的彩棚中走入皇宫。



还有1923年发生的建福宫一带大火,被怀疑是太监们为了掩盖监守自盗的罪证而故意放的(详细的可以点击故宫文物失窃大案,“真凶”竟是自家人)。

这两起火灾,看上去是因为清代国势趋微导致的,但其实紫禁城自明代建成起,宫中大大小小火灾就从未中断,与清代、民国时期的紫禁城火灾相比,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基本建成。但就在“开门大吉”仅仅三个月的时候,三大殿就因遭受雷击而起火,大火势不可挡,扑而不灭,一直蔓延到奉天殿。

今天的三大殿

这奉天殿在明代的作用相当于清代的太和殿,属于三大殿中最重要的一座。这么重要的地方发生了火灾,永乐皇帝认为宫殿建成就有天雷引发火灾,是老天对自己的惩罚。

继统不正的朱棣面对“天罚”自知理亏,寝食难安,于是迅速向上天做出回应——下了一份罪己诏,并前去太庙和社稷坛祭祀上天和先祖,以平息天怒。



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神祇的地点,今天位于天安门西

结果老天爷一看,觉得这孩子虽然野心比较大,但是道歉还算是诚恳,想了想,决定让紫禁城继续失火。

对,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宫内火灾几乎没有断过,虽然不及永乐十八年的雷击大火,但是小火不断,一边修补当年被烧的三大殿,又要修补各处的小火小灾,工匠们加班加点,历时21年才终于修好了三大殿。

不难想象,这二十年里,皇帝每天面对着烟熏火燎的残垣断壁,还要听百官奏闻,批万方请示,心理抗压能力得有多强。



永乐皇帝:眼神逐渐涣散,内心归于虚无

然而,修“火德”的明代,怎么可能就此结束宫殿有火的传统继承呢,根据历史记载,接下来的近一百年里,紫禁城又历经几次火灾:

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奉天殿有大火;

正统十年(1445年)十一月,因为花匠不慎,烧毁御花园两座;

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连续三次失火,大片宫殿被焚;

正德九年(1514年)元宵节,燃放鞭炮引起的大火烧毁宫殿六座;

嘉靖十年(1531年)正月,皇宫东偏房大火,烧毁房屋14间;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到了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发生了一次极其严重的大火灾,树大招风,倒霉的又是三大殿,根据史载“三殿两楼十五门俱灾”可以看出,三大殿在这次火灾之后甚至是被重建过才得以存留至今。

这次重建是明代三大殿重建工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可见三大殿的命运),导致三大殿的格局与明初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三殿的面阔、进深、柱子的直径等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缩减,华盖殿(清称中和殿)的屋顶还改成了四角攒尖顶。

定下重建的蓝图后,嘉靖帝为了打消大臣们的疑虑,说:“我思旧制固不可违,因变稍减,亦不害事。”意思就是祖宗命令不可违抗,但现在毕竟是特殊情况,盖得小一点也没关系。

此举看上去是为了不劳民伤财,实则是因为连年失火,为了修紫禁城,所批经费早已超出了预算,不得已而为之。此外,嘉靖皇帝还把重建后的三大殿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可能他认为原来“不吉利”的名字是导致火灾的主因之一。

然而,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这些封建迷信的玩意儿都是不靠谱的,改名并没有什么X用:

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二十五,乾清宫、坤宁宫又生火灾。

仅过半月,宫内存放宝物的承运库又走水一次,珍宝古玩损失甚大;

隆庆六年(1572年)宫内厨房起炊用火不善,起火一次,所幸扑救及时,没有蔓延过大;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大殿又着火全灭,这已经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三次了;

天启年间,皇宫又失火三次。

明代时,三大殿并非像现在这样完全分开,而是有斜廊相连,且斜廊都是木质,如同被易燃材料捆绑在了一起,一座着火,其它二殿一同葬身火海几率很大,这才是三大殿为什么在明代频频遭殃的原因。图为明 《北京宫城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无论大小,紫禁城内的每一次火灾,都是大明王朝一场全国性的灾难——永乐十八年火灾,二十年后才修好,万历二十五年火灾,三十年后才重建完毕,期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以我们的想象都难以触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rt15W0BMH2_cNUg8N2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