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战壕中挖出铁疙瘩,刚要丢被刘帅拦住,说:丢枪,也不能丢它

2023-11-24     古今记实1

原标题:士兵战壕中挖出铁疙瘩,刚要丢被刘帅拦住,说:丢枪,也不能丢它

1947年8月我军挺进大别山,在一次阻击战中,小战士挖战壕时挖出“铁疙瘩”,以为是废铁就要丢掉。刘帅看到连忙拦住,说:“丢枪,也不能丢它。”

1947年8月7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开始千里挺进大别山。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解放军突破了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道国民党反动派防线,胜利抵达大别山区。

在一次阻敌作战中,一位刚入伍不久的小战士,拿着铁锹进行土工作业,挖筑战壕。战士们干劲冲天,拿着铁锹、锄头刨开坚硬的地面,按照上级要求的战壕深度,挖了下去。天上骄阳似火,毒辣辣地照射在大地上,仿佛要把地面上所有的冷气全部吸走。

在炎热的天气中,战士们一杯杯喝着白开水,汗流浃背,但是没有一个休息的。他们明白时间就是生命,敌人马上袭来,挖好的战壕就是战友们最好的庇护所。在战壕里,战士们进可攻、退可守,能够更好阻挡敌人的进犯。

小战士和其他战友一同,除了喝水、吃东西,几乎一刻没有休息,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子弟兵。克服万难,也要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不打一点折扣,更不会因为天气炎热叫苦叫累。小战士把战壕内的土刨开,准备用铁锹把多余的土铲出战壕去。

突然,铁锹刚刚踩进土壤里,发出一阵清脆的金属碰撞的声音。小战士以为挖到石头了,准备挖开,先把石头取出来。他先把土拨开,用手摸了摸,滑溜溜的,不像是棱角分明的石头。等到把周围的土全部铲开,土壤里出现了一个黑乎乎的“铁疙瘩”,上面还有黄色的锈迹。

小战士把“铁疙瘩”,从土中取出来,看着有个酒杯的形状,以为是别人丢弃的废铁酒杯,于是扬手就要丢掉。小战士刚抬起手来,突然,远处有一个人高喊:“别扔,别扔……”原来是刘帅关心战壕挖掘进度,来战壕视察情况,突然远远看到一个小战士蹲着在扒什么?

刘帅过去仔细一看,发现小战士扒出一个青铜器,而且还要扔掉,于是才阻拦了下来。小战士看到一位首长冲他喊,连忙停手,等着首长过来。刘帅走过来后,小战士把“铁疙瘩”递给首长,刘帅仔细看了看,认为这是件珍宝。

刘帅不仅是位杰出军事家,而且他文化素养极高,从书上见过这类的青铜器,认为这就是古人留下来的青铜酒器。刘帅笑着看着这位小战士,说:“小同志,你挖到宝物了,即使把枪丢了,也不能丢它啊!”

刘帅分不清这个青铜器的年代,只是让警卫员把青铜器,送到后勤部门,让后勤部门把宝物妥善保存起来,以后好交给国家。刘帅没有离开,他看到旁边还有剩余的铁锹,也跟着战士们热火朝天地挖起战壕来。

在官兵的一致努力下,在敌人来袭前,终于挖好了战壕。敌人来到后,发起进攻,解放军凭借战壕,顺利将敌人击退。后来,刘帅遇到了我国著名历史专家范文澜,让后勤部门把青铜器,送到范文澜这里鉴别。

范文澜一见这个小巧的青铜器,连连赞叹,判断这是两千年前东周时期的青铜器。范文澜仔细鉴别了几天,给青铜器做了准确鉴定,他认为:这是东周时期沃盥用的礼器,长9厘米、高6.8厘米,是东周王族用来洗手用的。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就有“奉匜沃盥”的记载。青铜器上有一条没有角的龙,古代称之为“螭龙”,更可以体现了它曾经主人的尊贵。

刘帅以自己还要行军打仗,把这个青铜器托付给范文澜保管,后来被范文澜命名为“螭纹铜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将这件国宝无偿捐献给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

后来,因为刘帅曾保护过“螭纹铜匜”,这个“螭纹铜匜”也被称作“刘公匜”。如今这个国之瑰宝,珍藏在博物馆中,迎接着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览,彰显了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

当初,小战士挖战壕,挖到“螭纹铜匜”,认为是个“铁疙瘩”,想要一把丢掉壕沟外。多亏刘帅正好巡查阵地,发现了这一情况,阻拦了下来,才让这个国之瑰宝得以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adebd11d7532deceaf44470ee31d0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