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收复后,第二个登主峰的女同志是位大妈,上去的原因让人动容

2024-08-03     古今记实1

每一个到过老山前线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条南温河;每一个知道南温河的人都听说过南温河蔬菜供应站的故事。

战士们说,南温河畔的各族乡亲都有一颗温暖的心,南温河人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使我们久久难以忘记。

战士们还说,南温河蔬菜站就是前线战士的家,蔬菜站里的大爹大妈,哥哥姐姐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性格——南温河性。

南温河蔬菜供应站,是由两个老民兵、两个青年民兵于1984年4月组建的。在收复老山作战和老山坚守防御期间,该站肩负着前线部队70多个伙食单位的蔬菜供应任务。三年多来,这个菜站先后调供了各种新鲜蔬菜700余万斤,干咸酱菜30多万斤,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支前任务;老山脚下没有邮电所,部队还暂时没有通信代号的情况下.菜站同志想方设法为前线战士做好事,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帮助前沿战士传递家信1000多封,女民兵李芸就传递了300多封.被战士誉为“好姐姐”。这个蔬菜站还被老山战士誉为“贴心站”。1986年10月,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支前模范蔬菜站”的荣誉称号。

南温河离县城不近,翻山越岭,少说也有五十来里地。

驻南温河的部队却比县城多,千山万壑都是战士的大本营,老山、扣林山就在它的两翼,士兵的心系着祖国的安宁。

成千上万的人每天要吃蔬菜,成千上万的军车每天拥挤在这边境的要道上。麻栗坡县蔬菜公司老民兵、已经退居二线的副经理陈兰仙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与其让部队每天跑到县城里来拉菜,不如在前面增设一个供应点,这样,既减轻了部队的负担,也尽了我们蔬菜公司支前的一分心意。

陈兰仙的想法被刚分到公司不久的年轻会计李芸知道了,她与陈兰仙定下了“合同”:只要上面批准建立,就有自己的一个位置。

李芸,是从州财贸学校分配到公司的彝族姑娘、女民兵。当一批又一批部队来到她们这个昔日很少有外地人光顾的边远小镇时,她就感觉到这一次战斗非同小可,特别是近几个月来,公司门口每天都停着一辆辆运送蔬菜的军车。由于蔬菜门市小,许多单位有时一等就是一整天,作为公司会计的李芸十分着急和内疚,她多么想亲自投入到战斗中去啊。

南温河蔬菜站在南温河畔成立的时候,除了陈兰仙和李芸外,还有一位应该办理退休手续的何福昌大爹。何也是一位边防老民兵,说什么也要与小李他们一块去办菜站.他拍着胸脯说:别看我快到花甲,论扛蔬菜,有的小伙子还比不上哩!”

参战部队一下子传开了:“嗨,再不用赶着铁马日行百十里地去买菜了,人家陈大妈,李大姐她们想的可周到,把菜站办到战壕边来啰!”

然而,烦恼几乎同时与喜讯一起到来,尽管有了个菜站,尽管前线部队可以少跑一些路,可是蔬菜的供应量却成了大问题。麻栗坡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县,居住着十几个少数民族,大多数民族历史上就没有种菜的习惯,因此光从本县调集蔬菜是远远供不应求的。陈兰仙、何福昌和李芸等4人想了不少办法,也只能解决参战部队蔬菜需要量的4%。每当看到部队同志乘兴而来,失兴而去的背影,每当面对着司务员们那一双双希望的目光,南温河蔬菜站的每一个人心头都像压了一块沉重的大石头。

一天,闷热得没有一丝风。李芸正专心致志地整理着帐目,八连司务员小朱突然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小李姐姐,小贾不行了,你快去看一看吧!”

李芸脑子里“嗡”地一下:小贾,不就是那个长着娃娃脸,秀气眉,成天总是笑眯眯的四川战士么?前几天他还跟着车子来菜站拉菜的嘛,他怎么啦?

还没跨进医疗所的门,远远就听见指导员的声音:“小贾,小贾,你醒醒!”连长告诉李芸,小贾是在一次与敌人的战斗中负的伤,由于阵地上缺水和蔬菜,部队好多天没能吃上一顿饱饭,大家的身体都比较虚弱,加上小贾流血太多,已经昏厥过好几次了。

一会儿,小贾垠难地睁开眼睛,嘴角微微颤动了一下.指导员赶忙俯下身子问:“小贾,想吃点东西么?”

小贾好不容易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西-红-柿,说完头一偏,再也没有醒来。

这一夜,李芸一直未合眼,窗外的南温河水仿佛在激烈地撞击着她的心房,小贾的身影仿佛就在面前,伸开的双臂在一遍又一遍地企盼:姐姐,我要吃西红柿,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见过西红柿了。

西红柿,极其普通的蔬菜,餐桌上它并不起眼,内地的菜摊上有时甚至成堆得烂掉。可是,一个战士在血与火的拼搏之后,在年轻生命的最后一刻提出的微薄要求,竟是想吃一个西红柿。李芸的心一阵阵地疼痛:为了祖国的安宁,自己的同龄人可以无私地奉献青春,作为一个民兵,一个共青团员,一个蔬菜公司的职工,自己没有理由不排除一切困难,为战上们送去他们想吃的蔬菜。

小贾的牺牲在南温河蔬菜站每个人心中都产生了共鸣,那几天,他们吃饭不香,睡觉不宁,大家心里都燃着一团火: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千方百计地搞好战区的蔬菜供应工作!

从此,4个人的小小菜站迈开了艰难的步伐。他们八方奔走,四处求援,除了组织好本县的货源外,还想方设法从十多个县市调运来了大量蔬菜。那几天,他们每个人肩上要扛的菜达到了一万斤。

蔬菜来得远,加上南赖气候十分炎热,搞得不好,菜头天运来.第二天就发干或烂掉。因此.保证蔬菜的新鲜,成了全菜站一项重要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堆放蔬菜的地方用水清洗得干干净净,运菜的车辆无论是白天来还是夜间到,他们都及时卸下来堆放好,并马上通知部队拉走。遇到有的单位一时通知不到或来不了,他们还用背篓、手推车送去。

从此,星期天,节假日,自然而然地从菜站每个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谁也不叫苦,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前沿阵地上的战士的生活条件比我们艰苦几百倍,每天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我们苦点累点算个啥?

寒来暑往,南温河蔬菜站里始终菜源充足,常常是红、绿、白交相辉映,鲜、干、咸应有尽有。短短三年,这个菜站为部队供应的鲜菜达700多万斤,干咸酱菜30多万斤。一张又一张红色感谢信送到了县政府,上面都写着这样的话:没有南温河蔬菜站,就没有前方战士高昂的斗志,也不可能有战斗的胜利!

为了进一步做好蔬菜供应工作,南温河蔬菜站还经常深入到战士们中间,了解战士的口味,听取部队的要求,改进供应工作。

最使人难忘的,是陈兰仙大妈第一次登上老山的那一天。

这一天是南疆少有的大热天,陈兰仙带上全站同志和自己家人端午节特意制的粽子,由部队的两位干部陪同,开始攀登老山。老山山高坡陡,从山下到山顶,最快的速度也得4个多小时,况且刚刚收复的老山还有许多地雷未排除,随时可能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陈兰仙身体比较胖,又是50开外的人,爬起山来十分艰难,有时不得不手脚并用。但是,陈兰仙仍然登上了老山主峰。前来迎接她的战士们拉着她的手高兴地说:“陈妈妈,你真是不简单呀,山这么高,你还带着这么多东西,却只用了5个多小时就上到了主峰,太难得了!”一个战士告诉陈大妈:“您是部队收复老山以后第二个登上主峰的女同志,却也是第一个上来的老同志啊!”一番话说得陈兰仙热泪盈眶。她拿出自己带去的食品,递到战士的手上:“吃吧,这是我们菜站的一片心意呐!”

一名战士问:“陈妈妈,您不在家抱小孙孙.上老山来太危险了,您不怕挨炮弹吗?”陈兰仙激动地说:“你们都不怕,我还怕什么?从50年代起,我就是边防上的一个民兵,经常参加训练和执勤,只是没有打过仗就是了。”过了一会儿,她满怀深情地对战士们说:“过节了,你们离家远,你们的父母不可能来看望你们,我就代表他们来看望大家吧!”听陈兰仙这么一说,许多人都忍不住哭了起来。一个战士说:“我现在才体会到‘妈妈’这个词的分量。”战士们拉着陈大妈的手说:“好妈妈,您快下去吧,这里太危险了!”是的,在老山上多呆一分钟,生命就多一分威胁。可是,陈兰仙执意不肯下去,她说:“我好不容易才上来,怎么能一上来就走呢?你们可不要撵我呀!”边说边朝一个猫耳洞摸了过去,询问战士们想吃盘什么蔬菜。

到开饭的时候,战士们为了表达自己对陈妈妈的心意,每个班都在猫耳洞的煤油炉上用罐头盒做了一个好吃的菜,端到了陈兰仙的面前:“陈妈妈,今天,您无论如何也得尝尝儿子亲手为您老人家做的菜。”有的战士讲得更直率:“也许,这是儿子最后一次为您做菜了。”陈兰仙噙着泪水接过那一份份菜:“我吃,我吃,我都吃!”

陈兰仙从老山回到菜站后,把在阵地上碰到的一切都告诉了大家,她感慨万分地说:一想到战士们亲切地叫我“妈妈”,我就想到我们这个菜站的分量不轻呀!

针对战区气候炎热,战士们都希望吃到咸菜的情况,菜站从外地调来了酸菜、辣酱、大头菜、尽菜花、甜蕌头等十多个品种供应部队。有一段时间,西红柿又少了,陈兰仙、何福昌都分头赶到县里和一些乡,总算找到了一卡车西红柿。那天晚上南温河一带雷雨交加,大家七手八脚冒雨把西红柿搬下来后,连夜用旧木箱和竹箩精心包装起来,再用骡马运到战地前沿。当战士们吃上西红柿时都表示:我们想吃的,菜站的同志们想尽办法给我们送来,如果我们不守好阵地,就对不起养育我们的亲人了。由于当地气候炎热,有些蔬菜不易生长,群众也很少种菜。为了保障部队的蔬菜供应,菜站同志可以说是万方百计了。她们除亲自到产菜的乡村收购外,还通过县公司与邻县、邻州联系,从几百里乃至上千里的地区调运,尽一切努力满足部队的需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069048f8f0820a64b7fb548dee1ee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