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战争片玩的这么高级,托纳多雷的这部电影算一个

2019-09-02     影视地平线

美丽的本质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反衬出不易察觉的丑陋,因为,美丽从不隐藏,而丑陋却始终带着伪善的面具,于是,丑陋混迹人群,从个体拼命扩散成群体,最终,在集体无意识的催促下,美丽就成了一种罪恶。

我想,朱塞佩·托纳多雷对于这种反衬的刻画是最有心得的,而他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部电影,通过表面的温和,展示出了暗藏人性深处的汹涌,于是,这部电影,相比较他的《海上钢琴师》和《天堂电影院》中对于个体的刻画,《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则是群体众生相的最好描绘。

虽然,《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时间设置在二战期间,但是,朱塞佩·托纳多雷却并没有将镜头,直接对准鲜血淋漓的战场,反而,调转镜头,将它对准了战争后方的成人群体,而导演则巧妙的利用少年的眼睛,紧盯着这些成人群体的生活,我想,把主角定位成少年,大概是因为,那尚未被成人世界所定型的单纯价值观,因为,这样是最容易一五一十的,将所见所闻不添加主观色彩的,通通反馈出来。

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我一度想到了《铁皮鼓》,因为,两部电影对于主角的定位,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即使,《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雷纳多从短裤到长裤的转变,让他跨到了成人的行列,可是,却依旧保留了最原始的少年样貌,这或许是导演对于邪恶成人世界最后的对抗。

人们总是用最大的恶意践踏美丽,却又怀着最大的善意同情践踏后的美丽,我觉得,或许“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正好可以作为多变人性的解释,因为,集体的平庸总比异类的崛起更受人欢迎。

1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上映于2000年,初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部电影,我会被玛莲娜的美丽所吸引,可当我再次回看时,却会不由得心生恐惧,因为,仔细揣测电影中的每个细节便会发现,导演是一个擅长伪装的高手,他用懵懂少年蠢蠢欲动的暗恋故事作为外衣,却在故事里添加进了成人世界残酷的内核,最终,在反复咀嚼中,看到了最为原始的反复多变的真实人性!

整部电影采取的是线性的叙事结构,雷纳多是正在成长的少年,在这座阳光都充满暧昧色彩的小镇里,明显可以感觉到一种备受压抑的情绪,表面的和睦却时刻喷涌着发泄的欲望,其实,在以雷纳多为首的少年们身上,这种初始的欲望已然可以窥探得到,当处在成长过渡期的这些少年,将目光聚焦在了美丽女人玛莲娜身上时,无限放大的欲望便化作了每次骑车狂追玛莲娜的汗水上面。

导演并没有直接去干涉玛莲娜的生活,而只是让雷纳多以旁观者的身份,悄悄跟随着玛莲娜生活的脚步,以一种近乎偷窥的方式,静静的看着被男人的淫欲和女人的嫉妒所包围的玛莲娜。

这座处在战争阴霾下的小镇,貌似与世无争,实则,内部的争斗远比外部的战争更让人窒息,因为,个体的美丽在面对群体的丑陋时,无法妥协的精神最终会在层层的逼迫之下,沦为生活的炮灰,因为,个体总要生存,所以,不得不慢慢依附群体。

战争初期,丈夫参战音信全无,而此时,人们对于玛莲娜的议论只是小范围的,所以,玛莲娜生活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战争中期,丈夫被传战死,玛莲娜成为寡妇的瞬间,也是打开人们欲望的时候,议论遍布全镇,男人们蠢蠢欲动,战争后期,食物匮乏,玛莲娜彻底沦落红尘,此时,她已然成为众矢之的,虽然因为姿色暂时如鱼得水,可这进一步加剧人们内心的愤怒,不明缘由的愤怒,大概是因为她与平庸的群体格格不入,所以,战争结束后,当人们把玛莲娜推到大街上蹂躏时,美丽遭受践踏的瞬间,所有的丑陋毫不掩饰的展示出来。

假借爱国的名义,做着发泄个人私欲的事情,这是被战争狂热所笼罩下,人性最赤裸裸的表现,因为,破坏从来都不用自己负责,美丽便被随意践踏。

整部电影最好的一点,便是情绪上的控制,自始至终的克制,并没有因为事情的前后转折,而表现出丝毫的愤怒,因为,这种旁观者的态度,最是能够将整个事情毫无杂念的还原出来。

故事的范围缩小在一个小镇,利用少年的眼睛作为镜头,利用玛莲娜的美丽作为个体,最终,当小镇的人,无论男女,冷眼看着一切朝着不可遏制方向发展时,并没有人施以援手,却都在趁火打劫,于是,导演克制的情绪巧妙的转嫁给观众,我们既成了参与者,又成了见证者。

电影所持有的角度,其实和《天堂电影院》有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孩子的目光,看着社会和人的变化,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尽可能的保留纯真,一个尽可能的挖掘丑陋,当少年成长为青年时,小镇虽然还是那个小镇,可是,渡尽劫波之后原本隐藏的人性,暴露无遗。

2

有人觉得,《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一部爱情片,少年雷纳多对于玛莲娜自始至终的爱慕,玛莲娜对于丈夫心里的坚守,以及丈夫最终的不离不弃,当然,这种总结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却以为,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战争片,而且,比一般直面鲜血淋漓战争场面的电影,更为触动人心,因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直面的,是战争中的人心与人性。

总体来看,电影从头到尾,只是毫无保留的展现着玛莲娜的美丽,却少有机会让玛莲娜开口讲话,因为,战争阴霾笼罩中,自保最好的方式,就是尽量少表露自己的想法,于是,大部分镜头下,玛莲娜总是低眉远眺,却从不左顾右盼。

其实,玛莲娜无形中已经被导演符号化,人的美丽早就悄悄移驾到小镇的美丽上,战争初期的小镇保持着纯洁,可是,战争来临的小镇,却因为狂热而陷入集体的麻木与集体的愤怒中,战争玷污纯洁的同时,也让原本和睦的小镇失去本来的面貌,所以,实际上,这是一个利用个体人物的遭遇,侧面突出战争对于生存环境的彻底性破坏。

这一次,导演托纳多雷依旧保持着浪漫主义的情怀,不过,稍稍加入了写实的叙述,直白的将战争中人们态度的转变表现出来,利用美丽反衬丑陋,利用美好突出邪恶,最终,当一切纯真被破坏殆尽的时候,人们终于回归平静,就如赶走玛莲娜的小镇一样,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其实,这本身就是人们内心对于自我罪恶的一种逃避。

战争让人性变得扭曲,正如战争容不下美丽,因为,战争本身就站在美丽的对立面。

电影通过一个孩子成长中的见闻,将小镇众生相鲜活的刻画出来,从另一个角度,对于战争进行了有利的抨击,正如电影结尾处,战争结束,一年之后,当玛莲娜重新回到小镇,人们居然选择性的失忆,对玛莲娜变得热情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当美丽不复存在,剩下的便是麻木的雷同,镇子里的人自以为得到了原谅,其实,战争中的罪恶是从没有洗涮掉的,导演通过对美丽的诞生,美丽的幻想,美丽的蹂躏,美丽的破碎,到最后美丽的回归整个过程,类比到战争对于纯真生活环境的破坏,很具有反思意味。

对于战争片,我们都喜欢用残酷的场面,甚至是血性暴力来突出主题,很显然,托纳多雷更为高级,因为,悲剧从来都是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后,永远忘不掉玛莲娜的美,正如,永远忘不掉小镇那群冷眼旁观人群的丑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ZK5FG0BJleJMoPMdS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