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两天河北沧州又有三名中学生溺水。8月1日下午,大浪淀引水渠海兴县丁村段发生一起溺水事故,3名初中生不幸溺亡。3名孩子一个上初一,两个上初二,本来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戛然而止,却留给了家人无限伤痛。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最近这几年溺水的孩子越来越多。尤其一到暑假,隔三差五就能看到类似的新闻。《人民日报》曾发布过一个数字:在我国,每2.5分钟就有一条生命从水里消失。
可怕吗?很可怕,这个数字让人头皮发麻。但不得不承认,它又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对溺水知识的匮乏。
问你个问题 你相信,孩子游完泳好好回家,却在床上溺亡这样的事吗?
这并不是奇幻小说的情节,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起悲剧。在当地,一个10岁的小男孩和妈妈一起游泳,玩了一个下午。随后,母子二人回到家中。据小男孩的母亲回忆,刚到家没多久,儿子洗了个澡,并告诉自己有点困,于是回屋去午睡。1个小时后,她去儿子房间企图叫醒儿子,才发现孩子没了反应,脸上被白色泡沫覆盖,她惊慌失措的送孩子去医院,医生却下达了死亡说明,上面写着:溺亡。
专家回应了这位母亲的疑惑。原来孩子之所以在床上溺亡,是因为发生了“干性溺水”。所谓“干性溺水”是指:当人受到强烈刺激,比如呛水或是惊吓,人体就会由于过度紧张,导致喉头痉挛、声门关闭,不能正常呼吸,最终窒息而亡。也就是说,干性溺水,是由于无法正常呼吸而导致窒息而亡。
无独有偶,央视网曾报道过一个类似的新闻。同样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4岁男孩在游泳一周后“溺水”身亡。据家人回忆,孩子从泳池出来后曾表示不适,当晚就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但家人起初并没在意,以为就是单纯的腹泻。随着症状逐步加重,家人不得不送孩子去医院,孩子最终因窒息抢救无效死亡。
当时医生下达的诊断书上写着:继发性溺水,孩子游泳时呛水吸入含氯气的水,虽不至于影响呼吸,但却引发了肺部水肿。呛入肺中水含有细菌,进一步导致肺炎和急性肺水肿,最终引起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等。再加上送医时间较晚,最终错失抢救时间。
那么关于溺水,还有哪些错误的认识?
第一,溺水孩子会上下扑腾求救?错,溺水最大的危害是你发现不了他已溺水
很多电视剧再演溺水求救时,都会让落水者上下扑腾,这让很多家长误以为真实的落水情况就是这样。殊不知,现实与此却恰恰相反,孩子溺水时大多数情况是站在水里安静的死去,并不会像电视剧那样戏剧化。他们不会挣扎,正因如此很多时候大人就在身边却不知孩子正在被死神带走。
如果你发现有孩子,安静地站立在水中,半仰着头,手在水中划动,就像是在把头埋在水中潜伏玩水。不要嫌麻烦,喊他一声,如果孩子没有回答,那么十之八九就是溺水了,不要迟疑赶紧救援。(如上图)
第二,孩子溺水会喊救命。错!呛水到无法呼吸,还怎么发声?
说到这一条,又不得不吐槽现在的电视剧桥段,很多溺水的片段,电视剧中的镜头总是:落水者一边往下沉,一边呼喊救命。很负责任地说,这都是假的。大多数情况孩子溺水时,很难发出声音,试想呼吸都很难保证了,还要落水者怎么发声?
人类的大脑是非常聪明的,当维持生命体征的呼吸受到威胁时,它就会调动所有的能量去保证呼吸,所以你会看到,大部分溺水的孩子,在泳池里看起来就像是“站”在水中发愣,或者看似只是抬头在看某个方向。这其实都是呼吸系统控制人体后的反应,这时孩子会拼命仰着头伸出水面外,以求呼吸到氧气,临床上称为“寂静淹溺”。
所以如果,在水里嬉戏打闹的孩子,突然安静了,家长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第三,溺水后采取“倒挂控水”急救法。错,倒挂急救可能存在危险。
网上有个网红急救法,就是将溺水的孩子倒挂过来,好让呛在体内的水吐出来。事实上,这一方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急救方法,还可能延误最佳抢救时期。
其实孩子溺水时,有两个过程,首先是呛水,其次才是溺水。呛水过程中,孩子气道会关闭,水主要进入胃部而非肺部,不会影响呼吸,但过程极短,很多时候都不能及时发现。接着是溺水阶段,肺部被迫进入了水,并且会快速参与人体循环,被人体吸收。
《美国心肺复苏指南》也明确表明:通过任何手段去除呼吸道内的水都是没有必要的,并且会造成潜在的危险。遇到溺水人员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是最好的选择。
第四,溺水一定在水中。错,溺亡也可能在岸上
就像开头说到的美国的两个案例,溺水不仅会发生在水里。如果游泳时受到惊吓、呛水等,很有可能造成喉头痉挛、肺部进水。这是发生泳后溺亡的两个主要原因,虽然概率很小,但家长也要时刻盯着孩子,以防发生呛水。一旦家长发现以下症状就一定要及时就医:
1、不断咳嗽,喘气浅而费力,胸部起伏剧烈
2、容易困倦疲乏,或体温升高
3、记忆力下降,恶心作呕
4、孩子有呼吸困难、嗜睡、痉挛等症状
既如此,身为家长要如何预防孩子溺水呢?
首先,有效看护最重要。
有效看护的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很多悲剧的发生就是在家长疏忽大意的一瞬间。去年有这样一个新闻,在西安咸阳,有位妈妈带着4岁的儿子去游泳中心游泳,孩子在水池里玩,妈妈拿着手机站距离孩子不到2米的地方,背对着孩子玩手机。正是在她玩手机的几分钟内,孩子已经溺水。如果这位妈妈不是再刷手机,而是紧盯水池中的儿子,那么撕心裂肺哭喊“儿子,对不起”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在这里不得不再一次强调有效看护,家长做好有效看护的核心要牢记三点:专心、不间断和近距离。专心、不间断是指,当孩子在水中或水边时,不管孩子是在游泳池、还是澡盆里,甚至是装了水的脸盆,只要是有水的地方,家长都应专心看护儿童,不间断的盯着孩子,不要分心做其他事情。玩手机、接电话、与别人聊天等事,就在孩子在安全的地方再做吧。近距离则是强调家长要与孩子保持一臂之内的距离,这样才能保证危险发生时,家长可以及时采取救援措施。
有效看护时,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家长注意:
- 1,由成年人进行看护,不要将看护的重任交给未成年人
- 2,多人看护时,指定明确具体的负责人。防止相互以为对方在看护,而实际没有人负责的情况。
- 3,家长不要将低龄儿童独自留在卫生间、浴室,或泳池内。
其次,在公共游泳场所,家长应该做到两个了解、一个教会、一个准备。
第一个了解——了解泳池。孩子游泳必须要有成年人带领,去有资质的游泳馆。监护人要做到了解泳池状况,比如:场所内深水区和浅水区的位置和深度,救生员的具体位置等。
第二个了解——了解孩子。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游泳能力,以确认是否需要使用漂浮装置。了解孩子对水上安全知识是否掌握、是否做了下水前热身运动等等。这里需要提示各位家长,孩子在空腹、过饱、剧烈运动等情况下,不建议下水。
一个教会——教会孩子。要教孩子不在水中做危险的动作,遵守游泳规则。比如:不推人下水、不到深水区游泳、不在水中吃东西等等。
一个准备——准备漂浮装备。如果孩子游泳能力欠佳,家长一定要提前准备漂浮装置,如救生衣、背飘等。
最后,家长应学会救援技巧。
有了孩子老母亲就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必要的救援知识也应该掌握。急救时分为三步:
第一步,离水处理。在离水前应该将溺水者放在漂浮的木板上(或保持平躺),清除口、鼻中的水及污物,不要使颈部弯曲,维持头颈,脊柱在一条直线上,避免发生脊髓损伤。
第二步,不要对溺水者采用任何控水措施,例如上面提到的倒挂法,而是开放气道后尽快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注意,0-1岁婴儿用两根手指按压,2-12岁儿童单手按压。
第三步,即便心跳和呼吸恢复了,也不要大意,很有可能随时停止。需要赶紧联系专业救援人员,送医救治。
溺水已成了12岁以下少年的头号杀手,尤其现在暑期到来,天气炎热,很多家长都喜欢带着孩子去有水的地方玩。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确保有效看护,保证孩子安全。哪怕在家也不要放松警惕,美国儿科协会(AAP)报告指出,1英寸(2.54厘米)深的水就可致3岁以下的孩子溺亡,4岁以下的孩子脸盆、浴缸、水缸都可能致使其溺水,5岁左右的孩子,池塘、水库和江河湖泊是溺亡高发区。总之,但凡有水的地方,家长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看护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