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纪念日。
这一天,全国各地许多单位都会开展学雷锋活动,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和志愿者走上街道,服务老人、打扫公共卫生等,有些新华书店还会向读者推出《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等书和《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歌曲光盘,以此纪念雷锋。
雷锋的事迹生动感人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城郊望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的父母兄弟先后被坏人害死或病亡,导致他7岁就沦为孤儿。1949年雷锋的家乡解放,他走进了明亮的课堂,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了共青团。
1958年春,雷锋到望城县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1958年11月,雷锋远赴辽宁鞍山钢铁厂成为了一名推土机手,后报名到弓长岭矿山参加建设新建焦化厂。在此期间,他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60年1月,雷锋应征入伍,成为了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汽车连的一名战士。这年8月,他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救灾,带病连续奋战7天7夜,表现突出,团党委为雷锋记二等功一次。
雷锋是孤儿又是单身,在工厂有工资,入伍时有200元的积蓄。后来,他把100元钱捐献给公社,辽阳地区遭受水灾时,他又将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雷锋入伍当年每月有6元钱的津贴,全用于做好事。自己的袜子补了又补,平时舍不得喝一瓶汽水。团党委决定树立雷锋为“节约标兵”。
有一天,雷锋因腹疼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本溪路小学的大楼正施工,便推起一辆小车帮着运砖。当市二建公司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时,部队领导才知道这件好事。
在部队里,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帮助同班战友乔安山认字、学算术;为小周病重的父亲写信寄钱;为小韩缝补棉裤。每逢年节,雷锋想到服务和运输部门最忙,便叫上同班战友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帮着打扫候车室,给旅客倒水。
由于表现积极,同年11月,雷锋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有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都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车票塞到大嫂的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不久,雷锋冒雨要从部队驻地抚顺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钟就起来了,带了几个馒头就披着雨衣上路了。在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位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的向车站走去。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的发颤,就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娘俩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那位妇女感动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雷锋说:“不用谢!”
还有一次,雷锋在闪电雷鸣的大雨中看到了一位大娘抱着一个孩子在大雨中赶路,雷锋赶紧跑了过去,抱起孩子并一步一滑地送大娘和孩子回到家中。当大娘感激地问他的名字时,却告诉大娘他叫解放军。在看是平凡的生活中,雷锋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火和热,全部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
在部队生活的两年零八个月里,雷锋还荣立三等功两次,先后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少先队优秀辅导员”。1961年5月,他作为全团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为孩子们当辅导员
雷锋牺牲后,军地机关联合在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有近十万人护送雷锋的灵柩到烈士陵园,一时在军内外产生极大的影响。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授予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四班为“雷锋班”的光荣称号,命名大会于1月21日在沈阳军区隆重举行。
毛泽东为雷锋题词
1962年9月,《人民日报》军事记者连云山来到抚顺市采访,抚顺市委秘书长告诉连云山,刚去世一个月的雷锋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值得宣传。第二天,时任抚顺市委书记的沈越也向连云山提起了雷锋,并邀他到礼堂去听宣讲雷锋事迹的报告会。报告人是沈阳军区军人俱乐部主任陈广生,连云山和自发前来的听众都听得声泪俱下。这时雷锋的影响还局限在小范围内,凭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连云山觉得雷锋的事迹可在《人民日报》上宣传,他便在回北京前交代《人民日报》驻沈阳军区军事记者佟希文赶快采写雷锋的稿子。
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发表了《辽宁广大青年热烈学习雷锋事迹受到深刻教育——像雷锋那样忠于革命事业》的消息,并配发了编者按。第二版刊登了由《人民日报》驻沈阳军区军事记者佟希文执笔、《人民日报》驻辽宁分社记者雷润明补充、《人民日报》驻辽宁分社社长甄为民最后定稿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第五版刊登了《雷锋日记摘抄》和雷锋的几张照片。同时还配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为“雷锋班”命名的题词“雷锋同志永垂不朽”和连云山撰写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普通的伟大一兵》。《人民日报》用了两个半版的篇幅报道了雷锋的事迹,这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事情,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广大读者从正面评价了雷锋的事迹,有些地方已开始了学雷锋活动。
面对全国宣传雷锋的火热局面,当时的团中央领导听了有关汇报后,以极大的热情充分肯定了宣传雷锋事迹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并要求共青团系统加大对雷锋的宣传力度,组织全国青少年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
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是半月刊,在宣传速度上和报纸相比自然是稍逊一筹的,因此时任《中国青年》杂志总编辑邢方群专门召开了一次紧急编委扩大会议,商讨怎样宣传雷锋这个先进典型,迎头赶上甚至超前于全国宣传雷锋的其它兄弟报刊。
编委会上,有人提出把五、六期《中国青年》合刊,出版“学习雷锋专辑”;也有人提出请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郭沫若等党内名望甚高的“四老”为雷锋题词。这些设想应该说都很好,也都得到了同仁的首肯,但细究起来,其宣传速度和力度仍然会落在其它报刊的后面。这时,会上一直沉默不语的思想修养组组长王江云提议:能否请毛主席题词?他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和一致赞同。但冷静之后,人们又都认为请毛主席题词,非同小可,不是一般的动议,是不是有点太敢想敢干了?能有把握吗?会上又有人说:不试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呢?与会者都觉得试一试有道理。
当晚,邢方群总编在直行红格信笺上工工整整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请求信,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自2月15日派人把信送到中南海之后,编辑部的同志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期盼着: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在众多信件中会不会看到他们的普通信函?早在1948年,一向关心《中国青年》杂志的毛泽东,就曾为当时复刊的第一期《中国青年》写下“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题词。这次主席会不会给题词呢?过了两三天,又有同志提议打电话询问一下。于是,邢方群想办法拨通了主席办公室的电话:“我们是《中国青年》编辑部,请主席题词的信收到没有?主席看过没有?准备不准备题词?”接电话的是主席的秘书林克同志,回答是简单、明确而平静的:“信收到了,主席看过了,没有表示态度。”
过了几天,邢方群又向主席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林克同志的回答是:“主席已决定为你们题词。”后据林克同志的回忆文章说,毛主席曾让林克同志先草拟几个题词的内容。林克同志拟了“向雷锋学习,学习共产主义精神”,“学习雷锋同志的高尚品德”等几个方案。听到这个信息,编辑部的同志欢欣鼓舞。接着,他们请林克同志禀告主席,《中国青年》杂志的学习雷锋同志专辑准备3月1日出版,付印时间是2月24日,请主席最好能在2月23日前题好。其实,这一时间要求已在请主席题词的信函上说明了。
2月22日下午3点,随着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从中南海的红墙内传到了《中国青年》编辑部,林克同志在电话中告知:“毛主席为你们的题词已经写好,请你们派人到中南海西门来取。”通讯员刘全聚骑着自行车,顶着凛冽的寒风,以平生最快的速度向中南海骑去。
几十分钟后,当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雄浑厚重、刚劲有力的大字展现在面前时,编辑部上下人人无不欢欣雀跃。为了防止在传看中题词原件受到污损,将手迹原件装在一个玻璃镜框里,大家捧着这个镜框轮流传看。团中央领导要求宣传好毛主席的题词和雷锋这个典型。就这样,毛主席的题词被迅速送往印刷厂制版,精选道林纸印制,作为插页,刊登在1963年3月2日出版的第5、6期《中国青年》杂志——学习雷锋同志专辑上,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毛泽东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
因为题词是给《中国青年》的,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向上级请示后,将题词交新华社并把发通稿的时间定在3月2日。但是,当时《人民日报》要发表中苏论战的评论,罗瑞卿总参谋长建议,要推迟两天。于是,新华社3月4日向全国发了通稿,3月5日全国大小报纸头版头条刊出了毛泽东同志为雷锋的题词。
全国开展学雷锋热潮
毛主席的题词发表后,3月7日,《解放军报》又刊登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同志为雷锋的题词。周恩来的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刘少奇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朱德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在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的积极倡导下,学习雷锋的活动很快从军队向全国各行各业展开,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雷锋的热潮,学习雷锋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一批学雷锋的图书、电影、歌曲等便应运而生。为配合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学雷锋的号召,解放军文艺社与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了《雷锋的故事》,于1963年4月中旬正式向读者发行。全书以报告文学体裁,详细介绍了雷锋生前的事迹,为当时学雷锋热潮起到了“教科书”式的作用。该书出版50多年来,总计发行量为我国文艺书之最,在20多年前统计为2000多万册。并被改成电影、话剧、曲艺、宣传画、幻灯、连环画等各种艺术形式,教育了几代人。此外,还被译成蒙古、朝鲜、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文本,以及日本、韩国等各国语言文本,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63年4月,由沈阳军区编辑的《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全书共选辑了雷锋日记中的121篇,约4.5万字。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雷锋的需要。根据一个公开的统计数字,《雷锋日记》光是在“文革”结束前,就印刷了160万册,可谓风行神州大地。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作曲家娄生茂和词作家洪源合作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新歌,就在天安门广场宣传学雷锋活动游行中唱响。这年10月,《学习雷锋好榜样》词曲在《解放军歌曲》发表,并由战友文工团首唱录音,在中央及各地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通过电波很快传遍祖国各地,通过组织教唱和演唱,很快在全国流行。同年,由作曲家朱践耳作词作曲的《接过雷锋的枪》,也在全国唱响。这两首弘扬雷锋精神歌曲的诞生,有力推动了学习雷锋活动的蓬勃发展。
1964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董兆琪导演,董金堂、杨贵发、党同义、于纯绵、杨秦华、周保平、苏友邻、何延凤等演员共同出演的故事片《雷锋》,在全国各地上映。该片的剧情根据《雷锋的故事》改编,有些农村地区为了让观众能看得懂,还用方言配了音,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作者:徐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