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覆灭,历史给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倒出来一段展示空间。
在为期十六年岁月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枭雄辈出,“有枪就是草头王”。
有人总结分析,认为在这些军阀枭雄圈子里有着一条“鄙视链”。
说是,有东北王之称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很瞧不起直系军阀吴佩孚;而吴佩孚则瞧不起皖系军阀段祺瑞;段祺瑞又瞧不起直系军阀“贿选总统”曹锟。
这其中的奉系张作霖、直系吴佩孚两人,是北洋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大军阀,他们都有过一段很传奇的历史,性格同样不肯服输,晚年民族气节也都做到了宁折不弯。
通过直皖战争,吴佩孚从团长、少将旅长脱颖而出,成为直系的主要首领之一。
然而,吴佩孚在直军当炮兵团长时,已是东北陆军27师中将师长的张作霖,最初却很看不起吴佩孚。
一次,当了师长的吴佩孚随曹锟去天津与张作霖会晤。
会谈中,张作霖见吴佩孚在一旁不断插嘴,便不耐烦地斥责他说:“你以一师长,在某(我)与三哥(指曹锟)面前自由发言,擅做主张,成何体统?此间某之部下师长非止一人,若竟效之,岂不乱了套吗?”
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历来对“绿林胡匪”反感。他见张作霖如此奚落他,脸色骤变,遂拂袖而出,恨恨地甩下一句话:“早晚要让你张胡子认识认识我这个师长的厉害!”
两人由此次的不愉快结下了“梁子”。
果然,1922年,已经当上直系军队总司令的吴佩孚与张作霖领衔的奉系因为利益之争大打出手。引发了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直奉战争。
在这场战场实力对话中,原被张作霖瞧不起的吴佩孚的军队训练更为有素,再加上吴佩孚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把张作霖的奉系打得一败涂地,狼狈退往关外。
作为被打回关外的主帅,张作霖有所反思,但绝对没有服输的意思。
获胜的吴佩孚,从心里也是轻视张作霖的。他认为张作霖是“绿林胡子”,更是没文化的大老粗。吴佩孚曾说:“我根本看不起张作霖,我对他唯一的嫉妒就是他有个好儿子!”
这话或是心里话,因为他吴佩孚的确一生无子嗣。
那边,张作霖瞧不起过吴佩孚,认为他不过是个酸书生。当一次直奉大战失败后,张作霖认识到这个吴佩孚军事上确实不凡,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吴佩孚的态度,并曾借机写信以吴二哥称之。
这期间,张作霖闭关锁地,大力发展经济和军工生产,整顿军队,强化训练,改善装备,很快恢复了元气。
势力增强的张作霖,随即在1924年挑起了“复仇”的第二次直奉战火。
实际上,第二次直奉之战,张作霖也未必就有完胜的把握。
但在这次交战中,时任直系第三路军司令的冯玉祥粉墨登场,并扮演了决定双方胜败的关键角色。
直奉开战不久,吴佩孚将直系军队分成三路,冯玉祥所属的部队被编为第三路军,冯玉祥担任总司令。
这位后来成为著名“倒戈将军”的冯玉祥,由于心中不满吴佩孚排除异己,竟然在战局胶着之际,接受奉系50万银元贿赂,联络奉军和同属直系的胡景翼、孙岳等人,密谋发动倒直政变。
在奉吴佩孚之命进军途中,冯玉祥突然率部返回北京,囚禁了贿选大总统曹锟。
冯玉祥的突然倒戈,直接导致了吴佩孚部队后路被切断,直军因此在奉军打击下一败涂地。吴佩孚本人被迫率两千残兵由天津塘沽登上军舰南逃。
1925年,为了抵抗南方国民党跃跃欲试的北伐势力,直奉两系打算联手抗敌。
但是因为双方在战场上曾撕破过脸皮,谁都不愿意主动提出和好的要求,都在等待对方表态。
僵持之中,脑瓜更灵活些的张作霖知道吴佩孚把面子看的太重,他自己虽然也爱面子,却更重视实效。况且二次直奉战争是他发起的,而且他还是得胜一方。
于是,张作霖将战争中的收益算计了一下,派儿子张学良带领部下,抬着礼品,带着战争中俘虏的降兵降将,大张旗鼓的去给吴佩孚赔礼道歉,承认挑起战争的错误,请“玉帅”见谅。
其实,这是张作霖给了吴佩孚一个台阶下。
这场交战,张作霖总共受降了三万多直兵,得到了五万多条枪,他不过还给了吴佩孚三千多士兵、三百多条枪。
见此,吴佩孚这个人虽爱面子也很豪气。张作霖给了他这个台阶,他当然很满意,对来营的张少帅礼遇有加,对张作霖也大加赞赏。
经过几次交手,张作霖对吴佩孚也不再轻视,改口公开称赞。
吴佩孚向部下询问被冯玉祥囚禁的老上司曹锟的情况,得知“不论哪一方面监视,都必须听张作霖的”信息后,立刻给张作霖发了一封电报,称 “这次战争所有一切,均由我吴佩孚一人主持,绝不与曹仲老相干。你早晨把仲老释出,我晚上就亲赴辕门,请君处置”。
张作霖对吴佩孚的电报深为感慨,向其左右说:“人家‘曹仲珊’用的人是这样义气,真是忠心于他的,吴子玉确实是好样的!”
(张作霖 曹锟 吴佩孚)
于是,两位军阀大帅合伙演了一出“民国闹剧”。没过几天,张作霖、吴佩孚在中南海怀仁堂插香换帖,结拜为兄弟。直奉两系开始结为同盟,联手对抗南方、治理北方。
虽然两位大帅携手成友,但两系军官对于由何人管理直隶治安等问题,仍不能达成一致。
直系将领信不过奉系,奉系也信不过直系。
最后吴佩孚做出让步,同意直隶地区警备司令由少帅张学良担任,并说要是其他奉军将领来当,他第一个不同意。
这次,等于是吴佩孚还给了张作霖一个面子,让张作霖的奉系得到了实惠。
由于冯玉祥暗中参与了郭松龄倒戈反奉事件,郭松龄失败后,喘过气来的张作霖与吴佩孚联合击溃了冯玉祥国民军,冯玉祥本人也被迫宣布下野,前往国外躲避。
1926年6月下旬,张作霖扶持起来执掌山东的狗肉将军张宗昌作为开路先锋,在筹备北洋组阁一事上先期赴京探路,张作霖表示紧随其后不日将抵京。
吴佩孚也已动身沿京汉线北上,途中还釜底抽薪解决了直系军阀内部的危机。
此际,直奉双方因为接收冯玉祥留下的地盘问题已经渐露矛盾,但关于北京政府组阁之事还必须由两位大帅当面点头认可才行。
所以,代理的阁臣之首杜锡珪等人早就发出措辞严谨的电报,恭迎两位“大帅”入京会面。
根据事先透露出来的风声,是年六月末,两人将会先后抵京,所以北洋政府部门从东车站到张作霖的行营顺承王府,从西车站到吴佩孚下榻的行馆即王怀庆的宅院,沿途路上都铺满了黄土,这是过去迎接皇家才会有的举措。
但是,吴佩孚和张作霖两人在预定之日都未到达。
两天后,京畿地区的民众发现顺承王府到东车站一带军警持枪上岗,沿途还动用了包括机枪、迫击炮等武器警戒。
在接近东车站的地方,奉军旅长富双英亲自担任戒备指挥官。下午五点左右,张作霖在森严的排场下乘车抵达,月台上只有张宗昌和王怀庆等人迎接,其他欢迎人员都被阻拦在车站栅门之外。
张作霖下车后的随员,分乘五十辆汽车驶往顺承王府。
张作霖的排场如此之盛,吴佩孚自然也不甘逊色,次日,他由保定启程,所乘列车挂了四十余节,两架飞机沿途侦查,掩护火车前行。
吴张两人的会面也暗藏玄机,吴佩孚年长张作霖一岁,所以张作霖先到吴佩孚的行馆进行问候“义兄”,吴佩孚则亲自走下门前台阶与其握手寒暄,将其接入堂内。
南北两位军阀大帅之间的谈话,仅仅进行了二十多分钟即告结束。
到了中午,吴佩孚即前往张作霖下榻的顺承王府回访,两人再次寒暄之后,即相约前往居仁堂,代理阁臣杜锡珪等早已在这里摆好了接风宴。
宴会一开始的气氛还算融洽,但是双方也都怀着戒心。
就在众人推杯换盏酒酣之际,忽听见“扑登”一声,张作霖和吴佩孚的随从侍卫当即都紧张地掏出手枪。细看才发现,原来是参加宴会的代理国务总理顾维钧的大礼帽从衣架上掉了下来,造成了虚惊一场。
宴会结束后,吴佩孚当晚即返回长辛店,那里曾是他一战成名之地。
与张作霖会面临别前,两人已经商定了一些具体问题,
曾经的东北王张作霖一直看不起的曹锟麾下的这个“小师长”,而今已经今非昔比,开始与其逐鹿天下,呼兄唤弟。
熟料吴佩孚的红火日子不长,就成了蒋介石担任总司令的北伐军主要攻击目标。最终,蒋介石率领北伐军彻底消灭了吴佩孚的军队。
吴佩孚失败下野后寓居北平,一蹶不振。由于他坚决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当汉奸,因此招致日本人痛恨,1939年12月被日本牙医杀害。
1927年9月,宁汉合流之后,国民政府在南京发表宣言,表示要“继续北伐,以完成全国之统一”。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亲率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新军阀展开“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针对的主要是张作霖的奉系。在北伐部队的凌厉攻势下,奉军全线崩溃。1928年6月2日,身为安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的张作霖声言退出北京。
由于他不肯满足日本帝国主义有关开矿、设厂、移民和在葫芦岛筑港等无理要求,1928年6月4日,其所乘专列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
张作霖身受重伤当日死去,享年53岁。
吴佩孚、张作霖这两个混世军阀,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基本相同的性格。
在清木民初那段乱世,他们都曾叱咤风云,给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岁月流逝难阻,影响犹存至今。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