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年前 这位年轻记者因一篇消灭血吸虫病报道成了新闻人物

2020-02-04   掌心春秋

刚当记者不到两年,就因一篇通讯报道而成为新闻界知名人物,21岁的刘光辉足够幸运。

1937年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的刘光辉。1956年高中毕业,幸运进入新华社江西分社当上了记者。

(晚年刘光辉)

1958 年春天,江西余江县从根本上消灭了血吸虫后,省里要在在当地开现场会验收。新华社江西分社领导闻知此讯,决定派记者前去采访。

可分社人手少,有经验的老记者一时腾不出空。来社里不久的刘光辉年纪轻,也没成家,分社领导找到他说,“小刘,你去。”

于是,刘光辉就跟着当时的江西省领导去了余江。

1958年6月30日,他与江西日报记者陈秉彦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第一面红旗——记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在《人民日报》发表。

刘光辉完全不会想到,他的这篇报道引起了共和国领袖毛主席的关注。

当时正在杭州的毛主席阅读了这篇“缺粮区变余粮区、贫困户变富裕户、“棺材田”变丰产田、“寡妇村”变幸福村、枯木又逢春、百姓得新生的报道,“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七律·送瘟神二首》。

其中的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诗句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1998年,距离《第一面红旗》报道发表40年之际,已调任新华社浙江分社任社长的刘光辉,受余江县邀请,再次回访了这个自己年轻时曾经多次挥笔采访过的地方。

弹指一挥间,余江县从几千人口的小城镇发展成为一座拥有十多万人口的繁华城市,城乡的变化之大,令刘光辉非常振奋。

他倾情笔端,将所见所闻写成通讯《重访余江》,报道余江欣欣向荣、今非昔比的崭新风貌,稿件再次在《人民日报》发表。

从1956年进入新华社江西分社,刘光辉连续工作28年。后又由江西调到齐鲁大地,再到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浙江。40多年记者生涯,包括18年分社领导经历,无论车间厂矿,还是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采访的身影;从国家大事到百姓疾苦,都曾见诸他的文稿。

2016年10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曾刊发一篇关于刘光辉的报道,介绍了本行业这位新华人的优秀事迹。

余江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曾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全县一度有6000多名病人,钉螺面积有972000余平方米,近几十年死于血吸虫病的有三千多人,有些村庄几百户只剩下了几十户、十几户。

1955年底,县委传达了毛主席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后,结合实施农业发展纲要,紧急动员乡村干部群众,制定了“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规划目标。

县委第一书记亲自指挥,广大群众踊跃参加,掀起了消灭血吸虫病热潮。

疫区干部群众开新沟,填旧沟。开新塘,填旧塘。消灭钉螺孽生地,修建新良田。经过两年多苦战,终于消灭了血吸虫病,6000多病人全部治愈。

曾经的疫区出现了劳力增强,产量提高,人畜兴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从1955年6月30日开始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血防工作算起,三年消灭了血吸虫病,成为全国第一例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的地方。

(刘光辉在余江采访乡民)

刘光辉在余江县采访的日日夜夜,深刻感受到了过去血吸虫病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苦难。曾经到处是因为血吸虫病挺着大肚子、面黄肌瘦的人们,他们没法下地劳作,没法生儿育女,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导致当地出现多个 " 寡妇村 "。

而经过三年一场场根除血吸虫病的艰难战斗后,余江县由重灾区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老百姓一改病态,枯木逢春,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生活也大大改善了。

经过细致采访,刘光辉奋笔疾书,写出一篇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稿件,还和江西日报记者陈秉彦合作,采写了长篇报道《第一面红旗——记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两篇稿件都在《人民日报》发表,进而引起毛主席关注。

在新华社江西分社从事新闻报道的28年间,刘光辉几乎跑遍了全省所有地方,以勤奋肯干能吃苦闻名同行之间。

当年江西分社有个规定,一年下乡采访超过六个月就能拿到一笔“鞋子补贴”,刘光辉年年都能拿到。

盛夏酷暑写稿件,常常热汗淋漓,汗流顺着胳臂往下淌,他就把两块汗巾垫在手臂下坚持写作。

为了拿到第一手素材,他坚持一家一户调研,经常睡在老乡家的土炕上。

他爱人余芝琴曾对人调侃说,“他这个农业记者,常常能把跳蚤虱子带回家···。

刘光辉作风朴实,他下乡采访,除了走路、骑自行车,坐得最多的就是运粮车、拖拉机。

有的县里熟人一看刘光辉来了,常常会用当时的老式“摇把子”帮助联系下乡,问基层“你们现在有运粮车吗,有个‘刘记者’要搭车去你们那里采访···。”

刘光辉晚年回忆说,有一次差点把命搭进去。

那次,他和生产队长等三人,坐一艘小船从赣江到鄱阳湖采访,不料突遇狂风冰雹。他们赶紧把锚抛到岸边,然后几个人紧紧拽着蓬绳躲避风暴。

足足半个多小时风才减弱,小船的三股蓬绳断了两股。刘光辉说“如果剩下那股也断了,我们的小船肯定翻沉,可能也就没命了。”

有着一股子执着劲头的刘光辉,同样有着敢于为民请命的坦荡胸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他来到江西兴国县蹲点调研,在这个县的乡村蹲了大半年时间,挨家挨户走访,记了一大摞采访笔记,还划了很多图表。

他把受访者做了分类 : 农民、回乡知青、手工业工人、家属妇女等,发现当地在表面“莺歌燕舞”形势下,却存在百姓吃不饱肚子等严重问题。

刘光辉后来回忆说“我挑了最困难的鼎龙公社作专题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老百姓因为没饭吃,甚至出现了个别农家拿自己的孩子换粮食的情况。···”

他认真核实后,以沉重的心情写了内参考报道,向中央如实反映情况,多位中央领导作出批示。农业部专门派了调查组来复查,证明记者稿子反映的都是实情,国家当即拨了救济钱款和粮食。

正是这样出以公心和记者的职责的调查研究,让刘光辉熟悉了农业、更加了解了农村和普通农民。也因此在后来的农村大包干的改革大潮中,他领悟早,行动快,采写的稿件多,起到了一名新华社记者耳目喉舌作用。1984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刘光辉当过报道农业记者,也跑过工业、财贸、文教领域,结识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基层群众,但交的最多的还是农民朋友。

在他当上新华社分社社长后,在老乡眼中,他还是那个与乡亲挤一铺炕、值得托付的“刘记者”。

老乡家有什么难事,也常常来找 " 刘记者 "。即使退休多年,当年采访时同睡一张床的生产队长、劳动模范的子孙还来看他,当地还有老人记得他的故事。

2018年11月,刘光辉因病在杭州去世,享年81岁。

  有人赞誉他:做记者,铁肩担道妙手著文,写出名篇佳作记录历史;做领导,高瞻远瞩选贤任能,留下多段佳话至今流传;做师长,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他的作品《康世恩的三鞠躬》、《绿色企业的魅力----山东省五莲县果园采访札记》,被收入新华社山东分社六十周年纪念文集《齐风鲁颂》。

刘光辉以采写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报道而闻名于世。

时至今日,人类同血吸虫病的斗争仍未停止。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血吸虫病流行于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受威胁人口约六亿。

考古发现,21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就有血吸虫病流行。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女尸中,曾发现带有血吸虫卵。1949年春天,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时,许多北方籍战士曾不幸感染血吸虫病,导致一定规模非战斗性减员。

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13个省、市、自治区的广大地区,受血吸虫感染威胁的人口众多。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组织领导各地对血吸虫病进行了大规模防治,基本上控制了血吸虫病流行,有的地区,诸如刘光辉报道的江西余江县等,已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目标。

在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方面,我国有许多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目前长江中下游某些地区的防治任务仍很艰巨,有些地区近年来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有回升扩展的趋势,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疫区。

可见,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