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间的父母,无不希望子女可以一生顺遂,高枕无忧。
但是事实证明,如果家庭给予他们毫无原则的爱,只会让子女成为永远长不大的“熊孩子”。
刚刚过去的2019年,曾经有一则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
一名男子对电梯里的指纹机十分感兴趣,摆弄了几下后,竟然把机器从电梯上拆了下来。他怕别人发现,出了电梯后就赶紧把机器从高楼扔下。
殊不知,他的恶劣举动被监控摄像头拍得清清楚楚。
这还不算完,在男子实施上述行为的时候,他旁边的女子只是轻轻拍了几下,就再也没有阻止了。
经过物业排查发现,该男子是小区的业主,已经23岁“高龄”了!而旁边熟视无睹的女人,竟然是他的妈妈!
最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当物业要求男子赔偿损失时,他的妈妈竟然把儿子护在身后,百般抵赖不想承担责任。
后来物业拿出监控录像,该女子竟然理直气壮地说
他才23岁,他还是个孩子。
此话一出,全网哗然,迅速成为微博热搜。
有一期的《圆桌派》上,窦文涛就问心理学者武志红,如何看待溺爱。
武志红回答:溺爱是中国家庭发明的一个谎言,目的是推卸责任。
到底是什么溺爱?
所有没有底线的爱,统统可以被称为溺爱。
我们养育孩子时,都希望通过给予爱和温暖,让他们茁壮生长。但是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下的孩子,长大后只会成为没有感恩之心的人。
因为在他们的成长环境里,抚养者的过度关注,会让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没办法有同理心。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就认为,童年的三种情况对人生影响最大,其中就包含溺爱。
溺爱不是爱,而是伤害,会让孩子朝着危险的方向越走越远。
加州大学DianaBaumrind教授曾将父母教育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专制型、放任型、冷漠型和权威型。
其中放任型抚养方式的父母,就是最容易溺爱孩子的父母。
他们很难给孩子设置清晰的界限和规则,甚至在孩子犯错时,都会包庇、纵容孩子。
但荒谬的是,被此类父母养育的孩子,长大之后甚少会感到开心。因为成人社会的复杂,让他们无法像小时一样,“掌控一切”。所以他们只好蜗居一隅,或怨天尤人,或丧失自信。
那么,父母爱孩子的“正确姿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美国教育家伊丽莎白·克拉里的《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也许会给你启迪。
如果你是0-6岁的孩子父母,对撒泼耍赖的娃娃束手无策,那么我强烈建议你读一读它。
结合本书内容和我国国情,我们该如何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总结起来,就是既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又要讲明规矩,并带领孩子严格执行。
1.父母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
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曾说:
“童年需要一个终点,而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子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离开家长安全的怀抱,自主追求高一级的冒险和挑战,则是家长的职责。”
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太小了,无法理解大人的话。因此并不会认真倾听孩子,而是会选择最快也是最愚蠢的道路,代替孩子去做。
这样做的直接影响,就是降低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让他们无法感到被尊重。
正确的方法,就是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试着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言外之意”。
爱孩子,并不代表毫无底线的满足欲求,反而学会倾听孩子。让孩子多经历,多观察,也要在他们失败后给与引导与鼓励。
2.父母要给孩子讲明规矩,带领孩子严格执行。
5岁之前的孩子,由于大脑额叶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很常见。
但是随着孩子高级脑发育成熟,父母的责任,就是需要给孩子划定界限,讲明规矩。
有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撒泼打滚,不会大声呵斥,也不会妥协退让。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他们会慢慢学会更好地处理问题。
面对在超市里哭闹不止,非要买玩具的孩子,家长可以问问孩子,是现在直接带ta走掉?还是转换思路,让孩子用做家务等方式,赚取“积分”来换取玩具呢?
带动孩子的高级脑进行思考,会让他们更快平静,也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神经通路。
另一种父母,面对孩子没有耐心,为了让孩子不再哭闹,就会选择退让。这种处理方式,就是在反复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使他们在蛮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说,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处理问题的方式。
父母更需要注意,在孩子平静的时候,多和他们进行亲密互动,培养依恋关系。
只有孩子依赖你,才会选择相信你。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归根到底,父母是人不是神,无法一生一世保护子女周全。与其让他们长大后,在现实面前毫无反击之力。还不如为了为了孩子考虑,培养他们学会对待挫折,早日独立。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