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了:与其让孩子拼命学习,不如教他们学会感恩

2020-01-08   漫风点点说教育

01 我们的孩子,生病了

临近寒假的父母群,又热闹了起来。

有个妈妈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上小学的儿子,期末考了全班第一,还是闷闷不乐。

“这一代孩子就没遭过什么罪。上下课都有父母接送,到12岁可能还没独立坐过车,也不会自己去买东西。有的到了高中还没接触过社会。他们甚至没什么机会遇到意外,没有机会受伤,更没有机会下地劳动……”

是啊,在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今天,孩子为什么还是不开心?



环顾四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经常焦虑、不安,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中常常情绪低落。

孩子小的时候,全家都宠着惯着,说一不二。但是等他们长大了,有的孩子就会承受不了外界批评的声音,就会表现得歇斯底里,厌学、逃学,父母着急却又无能为力。

中国儿童中心的报告曾指出: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危险期。

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抑郁、焦虑、强迫、厌学、网络成瘾、自杀自伤等。

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许多问题会延续到成年。

我们的孩子,生病了。




02 不开心的背后,是蔓延的“空心病”

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有的人会不屑一顾:

孩子还是太小,不会自我调节,长大了就好了!

但是,真的如此简单吗?

北京大学的徐凯文老师曾指出:“北大有 30% 的学生有 “空心病” —— 缺乏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

能考上北大的学生,没有一个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宠爱,一路升级打怪毫无压力,但是缺乏对自我的认同和价值感。他们不断地在追求高成就,也特别需要别人的赞同,才能有前进的动力。

自恋的背后,其实有着深深的自我迷失。



其实在徐凯文看来,“空心病”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心理疾病。

更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女,被家人关照太多,逐渐形成了“全能自我”的错误判断,也就是自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价值感,也没有亲密关系的滋养。认为别人对自己好,都是因为自己的优秀,也不会对他人的付出表达感谢,没办法和他人建立连接。

时间长了,只会让心理感觉疲惫,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03 与其让孩子拼命学习,不如教他们学会感恩

如何帮助孩子得到幸福?也许有个方法值得一试。

尼采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随着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外调查显示,如果你想获得持续的快乐,那就学会感恩,5分钟即可提升25%的幸福指数。

上述说法,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看法十分一致。马丁·塞利格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认知疗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持续的幸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发现,练习感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能够持续提升幸福感的方式。事实上,后来有许多学者都证明,练习感恩能够对抗焦虑等负面情绪,呵护身心健康。



04 学会感恩,让幸福长久围绕的方法

下面,我就结合本书内容和我国国情,谈谈如何通过感恩,教会孩子如何获得幸福。

幸福的概念,包含5个元素(简称PERMA),分别是:

P=positive emotion 积极情绪(快乐、生活满意度都在其中)

E=engagement 投入

R=relationships 人际关系

M=meaning and purpose 意义和目的

A=accomplishment成就

也许你会认为,只要满足上面的5个条件,就可以永远获得幸福。那你真的太天真了。

有一项对彩票中大奖的人的调查表明,中奖者会在中奖后几个月内感觉幸福,但是时隔不久,他们又会陷入对以往生活的感知水平。突如其来的幸运,并不会改变他们对幸福的持久体验。

道为了保持幸福的感觉,我们就要不断地用外部奖励刺激自己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通过对幸福构成元素情绪的研究,我们发现,大家总是对纠结于生活中的坏事,而对好事的印象没那么深刻。

人类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所以从坏事中吸取教训,可以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但是这样带来的坏处,就是大家不断“咀嚼”坏事带来的糟糕体验,无法走出来。



为了避免这种人类进化带来的弊端,我们就需要通过以下3个方法,让孩子学会感恩,提高对幸福的留存力。

一、对小孩子来说,父母可以拒绝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

大部分的家庭,对孩子们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生怕做得不到位引得孩子不快。

长此以往,有的孩子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

所以家长们要从此刻醒悟,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就要算算帐:

你想爸爸/妈妈满足你的要求对吗?那你先说说,对这个家庭做过什么贡献吗?

恰逢寒假,父母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训练小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并及时给与正面反馈,提高对方的自我效能感。

也许你会担心,孩子年龄小,做这些会不会太早了?

但是如果不从此刻开始,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开始了。父母们不能把“孩子太小”当作敷衍了事的借口,而是要敢于放手,并及时给与表扬。

二、对大孩子而言,要让他们学会写感恩日记

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曾说:

“负面事件比正面事件更顽强。”

既然大脑的特性,对好事的发生不甚敏感,家长就要引导孩子,感恩生活中的美好。

你可以让孩子在每天找个固定时间,比如晚上临睡前,试着记录至少3件今天发生的好事,以及它们事生的原因。

好事无所谓大小,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去记录。比如说:今天我表现好,妈妈奖励了我巧克力。

在每件好事的后面,都要写清楚“它为什么会发生”。

开始这么做时,孩子会感觉别扭,这很正常。但是如果能坚持6个月,孩子们就会慢慢感知到幸福,减少负面情绪的发生。



三、利用寒假,带领孩子进行感恩拜访

父母可以启发孩子,想出一个孩子最想感谢、并且健在的人,描述ta的出现,为孩子的生命带来什么样的美好。

帮助孩子,写一封感谢信,并在心中描绘ta曾带给孩子的美好回忆。

找一个时间,去拜访对方,当面交出感谢信。信的内容要具体,让对方知道我们想要表达感的是对那件事情的感谢,并且点明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

当然,在写完信后,联系对方时,不要告诉ta此次见面的目的。

当面念出信的内容,并随时注意对方的反应。念完之后,在一起讨论彼此的感受。



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曾经说过:

“感恩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情感,因为它总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独立的,都需要他人的帮助。”

总之,学习感恩,是人生的重要一课。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更容易感知幸福,乐于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内心充满爱与温暖;而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只会怨天尤人,无法获得感知幸福的能力。

而父母们终其一生的目标,不就是希望孩子收获幸福吗?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