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基本又包场了!加上我就五个人。”,这是艾维记者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个动态。小L是一名国内某知名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周末是她最忙的时刻,热爱电影的她只能在工作日休息的时候去影院看电影的,但与往年不同,今年去影院看电影的时候,人明显减少了许多,小L表示,她还是挺享受这种包场的感觉,可以安安静静看电影,不用担心熊孩子的吵闹。
“包场”对观众而言确实没啥损失,但观众肯定没想到,影院经理可能已经哭晕在厕所……
其实,像小L这种在工作日非黄金时段一个厅就3-5个人的现象在全国影院来讲并不少见,2019年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是寒冬继续的一年,观影人次首次下降,上座率普遍走低,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一场电影平均下来也就15个人左右。周末、黄金时段观影人数虽然较多,但这样的特殊时段占比毕竟不高,在其他时间段,一个厅平均也就3-5个人在看,对影院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某影院经理无奈地表示:“航空公司的飞机如果乘客太少它就停飞了,宁愿给乘客补偿。有时候我真想像航空公司那样,只有3-5个观众我就不放映了, 宁愿给这几个观众一些补偿,毕竟影院的放映机、座椅、银幕,用一次就磨损一次,加上电费等其他费用,亏死了……”
其实,影院资源被浪费,郁闷的不只有影院经理,还有许多自己的电影没有机会在影院上映的片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知道,限于单线发行模式、影院档期有限、上映时间有限等原因,许多有市场潜力的老片、新片都没有机会在影院和观众见面。尤其是那些有口碑有市场的电影,片方只能望着影院资源叹息。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国内影院行业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一方面影院的上座率很低,资源不能物尽其用,但另一方面,许多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却被阻隔在影院大门之外。
无论从哪方面看,中国电影的分线发行模式都应该尽快上线了。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产出电影超过900部,但上映率却不足五成,剩下的四百多部电影中,不乏优秀的、题材新颖的影片,但却没有机会和喜欢这类电影的观众见面。如果实现分线发行,这些被埋没的优秀电影,将有机会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即便是在上映的电影中,头部影片(票房10亿以上)仍旧屈指可数,票房介于1到10亿的约30至40部,占比很小,余下的多沦为炮灰,产值十分有限。这些全线上映的影片,既没有达到应有的票房,又浪费了商业影院的资源。从这一点上看,那些百万、千万体量的电影,根本就不需要全线上映,因此,分线发行更显重要。
数据显示,中国影院数量目前超过11000家,银幕数达66000以上,但在这六万多块银幕中,每天都上映着同样的故事,观众也自然会产生“看电影去哪里都一样”的想法。影片严重同质化让影院之间只能互相残杀,谁也讨不了好。
通过分线发行,各个影院都可以建立自己的排片特色,则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影院之间没有正面冲突,恶性竞争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观众的选择也更多了。
其实,国内在分线发行上早有尝试,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文艺片《三块广告牌》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以下简称“艺联”)专线上映一个多月,就斩获了6400万的票房,这也是艺联成立的一年半时间里,交出的最好成绩单。这样的成绩在全线发行的商业片中也许并不突出,但在“艺术院线”放映中可谓是一大突破,也证明了分线发行是可行的。
目前国内影院上座率低的原因,除了影院过量,分流了观众、经济形势不佳、优质电影供给不足以外,与影院上映电影类型单一,无法满足各类群体的观影需求也有很大关系。
日前,一位朋友就像艾维记者表达了他的疑惑:一些老年观众喜欢看抗日题材的电影,但影院基本上没有这些电影上映,影院一直在说上座率低,但是为什么不满足这些有时间又有消费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他自然无法理解影院为什么不上映经典老电影,但影院行业却不应该忽视观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其实,不只老年人,学生、文艺青年、教师等每一个群体都有不同的观影需求,并且,影院不必过多担心规模的问题。在中国,即使是再小众,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14亿人口兜底),小众旅游火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分线发行,提供了更多影片资源,无疑能更好满足各类观众的观影需求。
市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盲目的一面。比如国内的影院建设,有钱赚的时候一哄而上盲目扩张导致影院过量,当发现形势不好时,已经被套牢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这一点上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是不能缺位的。对于分线发行,政府也应该根据需要努力促成,而不是一味等待所谓的市场条件。
从影院自身来讲,它也有理性和盲目的正反面。比如,在排片上,就是既理性又盲目的。《复联四》上映时,国内每家影院都会根据数据分析等理性手段增加排片率和宣传力度。但所有影院都去追《复联四》,其他优秀的影片很多时候就被忽视了。从这一点看,影院又是盲目的。而分线发行却可以减少这样的盲目,让一部分影院不用去抢《复联四》,毕竟,从观众角度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喜欢《复联四》这种类型的电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考虑到市场的逐利性,国内影院无论大小,都想依靠商业大片赚钱,但在优质商业大片供给不足的非档期非黄金时段,通过分线发行模式上映一些有潜力的文艺片、经典老电影吸引相应的观众,是否也是提升影院上座率,提高影院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手段呢?
虽然说,全国整齐划一的院线制整合了优势资源,并带来中国电影票房近十年的高速增长,不过这套体制弊端已渐渐凸显,如档期安排相对固化、分账体系灵活性不足、商业氛围过重导致艺术电影屡受排挤等。全国同步上映的放映模式几乎使院线联盟形同虚设,影院不能形成差异化竞争,观众的观影习惯也不能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分线发行势在必行了。
想要了解更多电影方面资讯详情,搜索作者微信公众号“艾维电影”或者微信号film186”!精彩内容与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