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快来,我家宝宝从床上掉下来了!”
那晚值班,小果正巡视病房,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呼叫,马上赶过去看。
一进病房,就看到一个约莫8、9个月大小的宝宝,被妈妈抱在怀里,不知道是因为痛还是被吓到了,正声嘶力竭的哭着。
那位妈妈红着眼圈,一边安慰宝宝,一边不停地用手揉搓宝宝的脑袋。
经过一番检查,好在宝宝并没有什么大碍。
事后,小果询问妈妈,怎么就从床上掉下来了,要知道我们的病床都是有栏杆的,而且每天早查房,护士姐姐们会反复宣教:大人离开后一定好反复检查、拉好床栏。
“我们没有拉床栏,我妈去上个厕所,我就转身拿个东西,以为都在一个房间里,而且那时候宝宝明明睡着了,以为……”
唉,又是没有拉床栏,又是以为没事。
不管在住院部还是在门诊,时不时的,我们总会接诊到这些因为大人的疏忽而意外坠床的宝宝,绝大部分情况下,宝宝坠床的那一刻,都是没有医生在身旁的,即使住院,除非医生刚好在床位上,否则,“案发第一现场”只有看护人。
在宝宝坠床的那一刻,作为离现场最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把对宝宝伤害降低到最少呢?
是马上抱起来安慰?是揉搓伤处?还是立即送医院?
不!
都不是!
接下来,就跟着小果,一步步来看怎么处理:
第1步:等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发现宝宝从床上(高处)坠落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冲过去,一把抱起宝宝。
可是,这样是不对的。
即使第一时间冲过去,也请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管住自己的手,不要马上、立即抱宝宝,而是,先等上几十秒钟,观察宝宝的反应。
这似乎有点残忍,但是这几十秒钟,却至关重要。
在这几十秒里,我们大致判断一下宝宝反应怎么样,有没有伤到骨头、脊柱,如果贸然抱起宝宝,在不知道宝宝具体伤情的情况下,可能对宝宝造成二次伤害、雪上加霜!
第2步:查看伤情
如果宝宝坠落的地方没有危险,最好就地观察伤情(就是先别抱起来),我们主要观察这几点:
【1】看反应
如果坠落后宝宝马上哭声洪亮,跟大人有眼神交流,那么,就说明宝宝的反应是好的,神志是清的。
但是,如果宝宝坠落后不会哭,或者眼神呆滞,盯在一处没有反应,大人拍拍他也没有任何回应
,或者出现抽搐、四肢瘫软等情况,此时,说明宝宝的反应是有问题,这种情况,一般比较严重,要及时安全送医。
【2】看有无骨折
如果躺在地上的宝宝能挥舞四肢,甚至能爬起来,那么绝大部分情况会不会存在骨折的。
如果宝宝躺在地上不停的哭,但某个肢体的活动受限,那么十有八九,那个不怎么动的肢体是有骨折或者关节脱位的。
在送医院之前,我们要找两个长木板,把受伤的关节或者肢体夹住,固定好,不要轻易移动,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3】看有无出血
全身上下检查一下,有无出血,这个非常容易发现。
如果出血量不大,用干净的棉衣物按压一下,一般都能止住。
如果出血量较大,也先用干净的棉衣物按压,注意按压的力道,时间也要压足够,不要按一下看一下有没有再出血,再一边送医院。
【4】看有无血肿
如果撞到头部,出现血肿的可能性非常大。
当发现宝宝的头部有肿块,千万千万不要揉,可是,小果发现很多人忍不住哎,那就继续看下去,看完,就知道为什么不能揉了。
因为呢,在我们揉搓肿块的时候,除了能缓解大人慌乱的心情,对宝宝毫无作用,反倒因为不停的揉搓,加重皮下撕裂,使出血量更多。
另外,宝宝的血肿不要去涂那些莫名其妙的偏方,什么牙膏、酱油、黄酒、芦荟等等,这些,统统不要。
头皮血肿,在最初的几个小时,可以通过冷敷减轻水肿的程度。
一般情况,头皮小血肿,不用经过任何处理,它会自行慢慢消退的。
但是,如果,头皮血肿越来越大,或者触摸血肿时,可以感觉到明显的波动感,说出血量很大,需要立即找医生处理。
第3步:观察48小时
不管大人还是宝宝,只要伤及头部,都要把观察时间拉长到48小时。
因为有一部分情况,在最初的几个小时,也就表现为轻微的小血肿,流点血,稍稍的蹭点皮,精神状态都非常好。
可是,数个小时后,病情可能会逆转,宝宝可能会出现嗜睡、呕吐、精神越来越差,那就要高度警惕,马上送医院检查。
第4步:送医院
绝大部分宝宝从床上坠落后,不需要特殊处理,但是,如果宝宝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送医:
【1】坠落后神志不清、反应欠佳、眼神无交流;
【2】出现四肢活动障碍;
【3】出现抽搐;
【4】头皮血肿较大,有波动感,或血肿越来越大;
【5】有活动性出血,不能止;
【6】出血频繁呕吐;
【7】精神越来越差,睡觉时间明显比平时长。
好了,宝宝坠床后怎么处理,小果讲完了,但是,小果想说的是,预防远比止损要来的重要的多。
绝大部分的坠落,都是可以扼杀在摇篮里的,比如:
- 不要让宝宝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
- 要给宝宝的小床装上床栏
- 如果有楼梯,记得安装防护栏,坠楼可比坠床要严重的多了
- 记得给家里的窗户装上防盗窗, 阳台也要做好安全措施
我是小果 ,三甲医院儿科主治医生,二宝妈妈,从医十年余,欢迎关注了解更多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