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婷婷
喊了快一年的公民同招、民办超额100%摇号终于在昨天下午落地!
而且是长三角沪苏浙皖四地同步发布,今年一起执行。
民办与公办的生源拉锯战或就此终结!
先来说说公民同招。
江苏要求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步登记报名、同步招生录取、同步注册学籍。
这个“同步”,并不一定是在“同一天”,而是指“同一个时间段”,不得早于5月1日,具体招生时间由各设区市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研究确定。
无锡去年招生就已经施行了公民同招,所以家长们对这块并没有太多异议。不太清楚的就是今年公办民办能否同时报名,如果报民办,能同时填报几个学校。
比如上海版里这样规定的:“报名时家长就要做选择,公办、民办二选一”,不能既选民办又选公办。
浙江版里对民办学校的数量未置可否,具体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民办学校数量和实际入学需求等情况作设定。
具体无锡怎么报,还得等无锡的细则出来。
比较爆炸的民办超额100%摇号。
首先苏浙皖都提到了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测评等名义选拔学生。
这方面去年无锡也是这么要求的。不过民办要掐尖总有办法,比如找教育机构拿日常考试的成绩,成绩拔尖的孩子直接入。
但是今年,这个免试版升级了!!!
首先,入学报名都要上统一的系统,不在系统里的不能招。
进系统后,幼升小、小升初,民办学校凡是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将全部实行电脑随机派位录取。
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招生在保证小学直升需求后仍有余额且多余名额少于报名人数的,也要采取电脑随机派位的方式。
连最容易打擦边球的特长生也被取消了。没给民办留下一点儿提前掐尖的空间。
本来,入学规则改变前,无锡的娃是这么上学的:
现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变成了佛系入学:
取消入学考试,没有特长生,入学民办靠运气抽签,人人机会平等。
摇中还好。
没摇中的话,原来对口的公办还要不要?
摇上了民办但不想去了,或者虽然上了,但上了一段时间后上不下去了,户籍对口的公办还收不收?
上海版里是这么说的:
幼升小、小升初民办摇号没摇上,采取“同类排序靠后”原则进行公办统筹。人户一致的,在人户分离的前面。
如果对口的公办学校没有招满,人户一致的先统筹,如果还没有招满,则统筹人户分离的。如果对口的公办学校很热门,有可能民办摇号没摇上,即便人户一致,也回不到对口公办学校就读,而要统筹调剂到其他尚未招满的公办学校。
关于中途要转学的,浙江版也有说明:
在接收当地的学校学位有空余的情况下,符合有关转学条件的对象可以申请转学。
如果所在学区的公办学校没有空余学位的,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就近解决。
民办学校在审批地教育行政部门核定公布的招生计划内出现空余学位的,可以接纳符合当地入学条件或转学条件的对象转学。
然后为了预防民办利用转学掐尖,浙江还规定:
不得劝退或变相劝退已录取的学生,不得在学段的中途扩班或增加班额。
严禁借转学名义变相掐尖招生,严格执行取消“择校生”“借读生”的规定,严禁挂靠学籍,切实做到“人籍一致”。
各地各校招生工作完成后,要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生成学籍。注册学籍的学生名单应与公布录取的名单一致,不得变相替换。
无锡去年的规定是:未录取民办小学的适龄儿童到施教区小学提交验证材料,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对照公办学校报名条件安排入学。
实操中也出现了“同类排序靠后”的统筹方式,比如热门学校招生时,优先录取人户一致的,人户分离的,或者监护人只有一人在户内的需要排队。
今年不管是公民同招还是民办录取都更严了,无锡怎么操作,公办会不会兜底,还得等细则出来才知道。
不过不管细则咋样,未来上民办难应该是共识了。
既然民办之路坎坎,那么就想办法上更好的公办吧?所以,买套学区房?
先等等。
买学区房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样的学校算是更好的学校。
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主要看这几点:师资、生源、教学氛围,还有硬件。
都2020年了,无锡小学的硬件都不差。无锡又是极其重视教育的城市,教学氛围也不会差距很大,剩下就是拼师资和生源了。
没有分校、集团的时候,很多人认为锡师、连小等是无锡师资最好的公办学校,这两个学校也因此被划到了第一梯队里。
但当你追问锡师、连小和崇宁路、扬名、南长街这样的二梯队、甚至通德桥、育红等三梯队学校的师资差距到底有多大时,没人可以具体的说出来。
大家能比的只有特级教师、教育能手、教育新秀等的数量。可是,一个学校的特级教师、教育能手、教育新秀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一堆孩子上。
一般学校在分配老师时,都是一个老教师搭配一个新教师,不太可能出现双强的情况(毕业班除外)。
一个第一梯队的小学,可能因为学生规模过大、老教师规模跟不上,导致有的班级只能分配到还可以但不是很优秀的老师。
相反,一个二梯队或者三梯队的学校,虽然学校小,但班级少,老教师够分,反而教学质量更好。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专家说某样食物有毒的时候,却没有告诉我们吃多少会有毒,这种抛开剂量谈食品安全的行为和耍流氓无异。
同样,抛开规模谈师资、评价学校的好坏也是耍流氓。
再后来,锡师、连小有了分校、集团化办学,家长们又开始猜,是不是分校师资不如本部的,挂名的不如亲生的。但事实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
典型如锡师,内部老师都是有轮岗的。教育系统内也有人公开评价过,锡师集团在太新的三个学校,师资完全是可以划等号的。
所以说“好学校是拼师资”是要打个问号的,起码在小学阶段,师资的好坏对一个学校的好坏影响不会那么明显。
对学校影响更大的,是生源。
浙江省教育厅召开媒体通气会上是这么说的:
部分民办中小学的不规范办学让“家长焦虑,学生吃力,老师无奈,公办学校优质生源萎缩,破坏了教育生态”;
“坚决纠正民办学校五花八门的招生行为,严禁民办学校省内挖墙脚,切实防止民办学校过度冲击公办学校”。
江苏版的政策解读中,针对“民办掐尖”的行为,用到了“不得”“严禁”“坚决”等多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
可见,民办“掐尖“对公办生源影响之大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公民同招、全民摇号的招生政策就是要打击依赖优质生源打造的所谓民办名校。
佛系摇号取代考试筛选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优质生源不再扎堆民办,没摇上的高材生、直接放弃民办的优质生源、没买好学区的“潜力股”,被概率学均分到各个学校,从而改变整体的生源分布。
用浙江版政策解读的内容来说,“要彻底扭转依赖优质生源立校的错位的学校质量观和不看生源进口端、只看出口端的片面教育质量评价导向,促进公办民办学校协调发展。”
可以预见,一段时间后,现在被列为普通学校的二三四梯队学校会因为好生源的加入被重新定义,学区价值也会被重塑。
既然学区价值面临重塑,学区房的选择也需要有新的视角。
首先,生源和师资的平衡分布可能会让原先的第一第二梯队划分不再具备参考性。
正如浙江版政策解读里提到的,“教育的初心应该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能为了关注少数人而忽视甚至伤害多数人”。
从这个奋斗方向看,这次的政策是一个好政策,让社会教育资源变得更为均衡,我是非常赞成的。
学校的区分度降低后,学区价值减弱,未来孩子们要比拼的更多是家庭的氛围和家长的责任感。
抛去可以中彩票的概率入学民办,建议更多从孩子成长的角度考虑学校的选择和置业。比如可以选择校风更好、老师更严格,或者更讲方法论的公办学校,也可以选择居住环境更好、业主素质更高、方便接送、小初衔接更好的学区房。
眼下最苦的怕是那些幼小衔接培训机构,生生失去了一茬韭菜。
或许,他们可以转型做成人教育,专门教家长如何平静的和孩子相处~
一个二年级孩子母亲的书柜,《好妈妈》的书已经翻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