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疵必报,嫉恶如仇,这个词是个好词,但是放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讲求一个规则的时候,破坏规则的人必将受到惩罚,如果短时间内没有被惩罚,那么捍卫规则的人则心中意难平。于是就有了一群复仇的人,复仇是爽快的,同时也是让人心头一震的。个人讲求的是复仇,如果上升到国家层面这种复仇可能演化为战争。当然,英雄主义还是要有的,英雄总是有血性的,血性也是复仇的一种。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是一部战争电影,作为一部战争影片是如何将复仇融入其中且不会让观众有某种距离感,同时也能消弭战争中的残酷瞬间,本片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墨菲的战争》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的一个非常小的战场之上,英国人墨菲经历了一次次的生离死别,当然这并非是感情上的割舍,而是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们被德军杀害而自己却不能报仇。在经历了这一次血腥的洗礼之后,墨菲复仇的种子便在心里埋下了。
同样跟他流落到这个小岛上的还有一个法军飞行员,他俩便合谋想要重创德军的这艘潜艇了。两个人先是用自制的燃烧弹狠狠地丢在了德军的潜艇阵地旁,但是这一次的尝试并没有能起到作用,反而是让德军趁机攻占了小岛并带走了一大批人。墨菲并不愿意就这样认输,然而就在他准备卷土重来的时候,二战结束了,结束了的战争就不再有敌对国,莫非此时此刻站在作战双方的立场之上显然在没有执行复仇的理由了,于是他化身为一个复仇者,只为个人。
开着打捞船的墨菲先是准备跟德国人同归于尽,后来看到德国人逃跑后墨菲找到了一颗鱼雷,于是,这颗鱼雷便成了墨菲决战的法宝。在将这颗鱼雷丢向德军已经下沉的潜艇之后,墨菲成功的完成了复仇,这一次的成就感以及那种大仇得报的酣畅淋漓才重新回归到了墨菲这里。他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七十年代的影片讲究的是个人主义以及不受约束的自由。而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这种不受约束的自由发挥到极致。墨菲代表着盟军,同时也代表着坚守规则一批人,但是当规则被破坏殆尽的时候,墨菲自然而然地就点燃了心中的兽性。他要复仇,只有复仇才能显示他真正的活着,只有复仇生活才会重新焕发光彩。
影片为我们用这种复仇的二情绪冲淡了战争中的杀戮,比方说墨菲的那些死去了的战友们,他们被杀害的时候就是被杀害了,战争中不可能留给墨菲太多的感触的瞬间,当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本片并没有太多的篇幅来描绘战争的残酷,反倒是用一种个人英雄主义来消解了战争中的残酷,于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墨菲本人的超能力,且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本片想要表达的主题。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全球范围内经历的是自由主义的兴起,这种自由主义表现在同时代的影片当中,我们就能看到特立独行的墨菲的行为在大环境中是如何做到合理的。墨菲是英军的一部分,这部分英军试图遵循国际法来进行战争中的对抗,他们遵循的是战争中不杀俘虏且在获胜的情况下不斩尽杀绝。然而德军却并没有用同样的心态去遵从所谓的国际惯例,因此,破坏规则的人出现了。
如果仅仅以自由主义为看点,那么德军的破坏规则也是一种自由主义,而在这种自由主义与墨菲所崇尚的理念相冲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两种自由主义之间的碰撞,这种碰撞是可以让观众们衍生一下时代背景的。究竟哪一种自由主义是对的,哪一种是错的,我们自然有自己的判断,这不失为一种思想上的对抗。而在给这种对抗加分之后,墨菲变身了,此时的德军想要重塑规则的时候,墨菲可管不了这么多了,于是,一人干翻一艘潜艇的故事就上演了。
风靡于美国的自由主义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墨菲一个人靠着个人能力去做了一件很多人才能完成的事情,看完了本片之后,再去看《第一滴血》等电影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基础,原来那些早就是过去式了,陆军对抗陆军有了,墨菲是海军对抗海军。这样沿袭下来的超能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反倒是有日益增长的趋势。
即使是今天,当我们看到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之后,自然也少不了感慨,为什么一个人能干翻一大群人,这实际上是对于破坏一种自己不愿意遵从的规则的一种肯定。只要是我不愿意遵守着的,我就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毁掉规则,规则被毁掉之后,我就会建立起来新的规则,这是霸道的一种,当然,对于这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来说,好看就行,无所谓背后的真实原因。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