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国破选择在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他死前留下任贼分裂朕尸,误伤百姓一人的豪言壮语,他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他本可以逃跑却为何选择自尽而亡?他自尽前写下的遗书能否解答一代帝王自尽背后的秘密?今天我们就回归历史去寻找这段尘封的历史真相。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昔日庄严肃穆的北京城一片混乱,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大明大势已去,于是安排好了身后事,前往煤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了,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崇祯帝吊死前咬破手指,以指代笔在蓝色袍服上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自古以来啊,皇帝留的遗书称为遗诏,都是在指明后继之君或者对江山社稷提出美好的期望。崇祯皇帝作为明朝的亡国之君,他大可没有留下遗诏的必要,那他为什么还要留下这样一封遗诏呢?他想表达什么?又或者说这和他自缢而死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当年的北京城到底发生了什么。公元1644年,也就是崇祯17年正月,按理说正月是新年的第一个月,百姓们应当还沉寂在新年的欢乐当中,但是今年的正月与往常却不太一样。整个北京城始终是阴雨绵绵,尘土飞扬,天空始终被阴霾笼罩,北京城冥冥中似乎弥漫着一种不详的预兆,节日的喜庆早已被焦虑不安所取代。许多有钱人都收拾好了行李准备离开北京城,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混乱的年代,崇祯皇帝已经不是中国唯一的皇帝了。在沈阳有大清对明朝虎视眈眈,而在西安有李自成的大顺对明朝跃跃欲试,李自成建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军进犯北京,所以此时的北京城已经不安全了。这也是崇祯皇帝在遗诏中说的逆贼直逼京师,而崇祯把逆贼直逼京师的原因归结为什么呢?崇祯在遗诏中写到,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这句话是说崇祯皇帝认为是自己品德不行,以至于上天发怒要降罪于自己,这其实相当于客套话。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有不少皇帝会下罪己诏,而在罪己诏开头也差不多都是这句话,崇祯皇帝也不例外,所以说这封遗诏就相当于是崇祯皇帝的罪己诏。那么问题又来了,崇祯皇帝究竟是怎样的人呢,造成明朝今日摇摇欲坠的局面是否和他有关呢?
崇祯皇帝虽然是一位亡国之君,但是他和其他的亡国之君跟不同,他从哥哥手中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外有后金与明朝分庭抗礼。农民起义也不断爆发,内有魏忠贤等宦官集团把持朝政。崇祯帝即位后,他经过紧密的策划扳倒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另外他生活节俭, 勤于政务,朝廷上的大小事务他都亲自处理,使得朝政有了明显改善,可以说崇祯皇帝确实是一位好皇帝,这与只知道做木匠的天启皇帝和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截然不同,因此在遗诏中所说的皆诸臣误朕才是致逆贼直逼京师的主要原因。那么这些大臣又是怎么耽误这位皇帝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的呢,这和崇祯皇帝自身是否有一定关联呢?
崇祯皇帝即位以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掉了魏忠贤等宦官集团,表现出了相当的策略和稍有的忍耐,这一次的成功大大的增强了他在政治上的信心,但是同时也增长了他性格中刚愎自用的一面,他的确是想励精图治改变明朝当前的形式,但是他有太过于急功近利。崇祯任用大臣,还没有等这些大臣做出成绩就认定他们做不好,于是就更换其他人去做。临时换将是兵家大忌,这也不例外。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里,光是内阁大臣就更换了五十多位,许多大臣因为没有做出成绩就被他下令处死,因此大臣之所以耽误他,这和崇祯皇帝自身的用人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对大臣不能量才录用是导致崇祯皇帝无力回天的重要原因,难道文武百官就没有错吗?显然不是。公元1630年,李自成跟随闯王高迎祥起义,公元1636年,高迎祥在战斗中被明军杀害,李自成被推为闯王。经过几年的南征北战,李自成逐渐成为农民起义军中领军人物,而明朝面临的不仅仅是日益强大的李自成军队,北方的后金也对明朝虎视眈眈,明朝摇摇欲坠,危在旦夕。
面对如此危机的形式,崇祯皇帝想要迁都南京。于是就在宫中秘密接见了大臣李明睿,商量迁都南京的事,因为南京是明朝的陪都,在江南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安定。崇祯皇帝和李明睿商量了几天以后,李明睿在上朝的时候向皇帝提出了南迁的事,但是当李明睿将这件事提出来的时候,却遭到了满朝文武的极力反对。因为在大臣们心中南迁无异于是逃跑,大明江山两百多年的基业不能就这样拱手让人,谁也当不起这个责任。于是崇祯皇帝和李明睿精心策划的迁都计划就在众位大臣,的反对下宣告结束。崇祯皇帝失望透顶,还说出了著名的一句话,朕非亡国之君,诸臣都是亡国之臣。但是也正因为本次没有迁都南京,但是几个月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大明王朝的基业毁于一旦。
1644年的北京城已经是相当巨大了,北京城内外城城墙总长度已经达到了75公里,但是守卫北京城的三大营总数却不到三万人,许多城墙根本没有士兵守卫。为了征召士兵,崇祯皇帝曾经在大臣中募捐。崇祯皇帝首先想到他的岳父周奎,按理说这女婿有难。老丈人应当伸出援助之手才对,但是这周奎却百般阻挠,说自己没钱,最后只拿出了一万两白银,而其他的大臣也都和周奎如出一辙,最终这场声势浩大的募捐只筹集到了二十万两白银。试想一下满朝文武几百号人,就拿出了这么一点,这让崇祯皇帝的心都凉透了。那么这些大臣到底有没有钱吗?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不少大臣被抄出巨额财产,而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周奎仅现银就被抄出了五十多万两,家中奇珍异宝更是不计其数。
由于京城没有军队守护,崇祯皇帝想让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将大军调回回北京。但是如果吴三桂一旦离开山海关,就等于是把山海关拱手让给大清,所以又遭到文武百官的极力反对,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北京城破和这些因循守旧的大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大军围攻北京城,由于北京城内没有多余的士兵,被逼无奈的崇祯皇帝连太监都用来抵御李自成的军队,但最终无力回天。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大明江山两百多年的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毁于自己之手,毁于文武百官之手,最终选择在煤山歪脖子树上以身殉国,只留下了那几十个字的遗诏。
崇祯皇帝到死都在埋怨那些耽误自己,阻碍自己的大臣,自己的死和明朝的灭亡,都和那些大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他到死都还在维护黎民百姓,留下任贼分裂朕尸,误伤百姓一人的豪言壮语。如果崇祯皇帝生在盛世,说不定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只可惜天意如此,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