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中堂、军门,清朝官场上这些尊称指什么官职?

2022-06-17     星界历史说

原标题:中丞、中堂、军门,清朝官场上这些尊称指什么官职?

1860年6月,曾国藩驻军安徽祁门。

6月6日,曾国藩记了一则日记:“是日早,接胡中丞信,知左季高愿与余共事皖南,不愿独入蜀中。午刻复胡中丞信,又与左季高信。”

这里的“胡中丞”,指的是胡林翼。“左季高”,指的是左宗棠。当时,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的身份,在曾国藩大营襄办军务。由于太平天国骁将石达开进入四川,清廷打算派左宗棠前往四川督办军务。左宗棠与胡林翼是好朋友,经过一番书信交流后,表示不愿去四川,继续留在安徽与曾国藩共事。

曾国藩为什么尊称胡林翼为“胡中丞”?这是因为,胡林翼任职湖北巡抚。左宗棠那时候还没有获得正式官职,因而曾国藩便尊称他为“左高”——左宗棠字左高。

中丞由汉朝时期的一种官职“御史中丞”演变而成。明朝以后,御史中丞被废除了,人们便用中丞来尊称巡抚级别的封疆大吏。此外,有时候人们又以“抚军”“抚台”来尊称巡抚。

左宗棠后来担任浙江巡抚了,李鸿章就尊称为“左中丞”了。

1862年,左宗棠带领募集的5000人楚军进入浙江,与太平军作战。在左宗棠率部收复杭州后,清廷接受曾国藩的推荐,将左宗棠任命为浙江巡抚。

当年6月7日,左宗棠因为兵饷问题,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进行求教。李鸿章随即于7月6日写了一封回信,信件的开头便是“复左季高中丞”。李鸿章在信件里恭维左宗棠“妙手空空中己渐开出大千世界,非我公精神气魄莫能胜之”之余,又就筹措饷银给出了建议。

有意思的是,短短几个月后的1863年4月25日,李鸿章接到左宗棠于4月10日写的信件后,再次致信左宗棠,称呼就变成了“致左季高制军”。这时候,左宗棠为什么从“左中丞”变成了“左制军”?

一句话说得清清楚楚:左宗棠已经升官了。

左宗棠任职浙江巡抚后,在浙江多次与太平军交战,收复了大片失地,逐渐扭转了局势。1863年,清廷将左宗棠从正二品的浙江巡抚升任为从一品的闽浙总督。总督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军事大权,因此李鸿章尊称为“制军”。

值得注意的是,“制军”多为同级别官员之家的互相尊称。如果是总督的下属,则称呼又不一样,一般尊称为“制台”“制帅”“制宪”“督宪”等。中学语文课本收录过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中一个片段,题目叫《制台见洋人》。这里的“制台”,应该就是两江总督。

另外,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虽然都是总督,却另有尊称,分别是“河台”“河帅”和漕台”“漕帅”。

如果从总督再升任为殿阁大学士,尊称什么呢?

1877年3月,郭嵩焘出使英国伦敦期间,曾经给李鸿章写了一封长信说:“往与宝相论今时洋务,中堂能见其大,丁禹生能致其精,沈幼丹能尽其实。其余在位诸公竞无知者。宝相笑谓嵩焘既精且大。”

这里的“宝相”,指的是军机大臣宝鋆,“中堂”指的是李鸿章,丁禹生指丁日昌,沈幼丹指沈葆桢。郭嵩焘与宝鋆讨论洋务时,提到了擅长办理洋务的李鸿章、丁日昌、沈葆桢等人。宝鋆跟郭嵩焘开玩笑,说他“既精且大”。

1859年,左宗棠任职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时,惹怒了二品总兵樊燮,差点惹来杀身之祸。左宗棠的好朋友胡林翼赶紧致信湖广总督官文,请他放左宗棠一马:“如此案有牵连左生(左宗棠)之处,敬求中堂老兄格外垂念,免提左生之名。此系林翼一人私情,并无道理可说,惟有烧香拜佛,一意诚求,必望老兄俯允而已。”

官文在1858年以湖广总督身份兼任协办大学士,算是有资格被尊称为“中堂”。

“中丞”“中堂”“制军”都是对高级文官的尊称,高级武官又是怎么样的尊称?

1895年1月20日,当中外甲午战争进入尾声时,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伊东祐亨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苦口婆心地进行劝降。

在劝降书的开头,伊东祐亨是这样写的:“大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祐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在这里,伊东祐亨尊称丁汝昌为“军门”。后来,丁汝昌回信,也是尊称伊东祐亨为“伊东军门大人阁下”。

显而易见,提督一类的高级武官,会被尊称为“军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e8c0ea00de6807edccf1b38f847e9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