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研究较薄弱应加强,不能让“元非中国”谬论大行其道

2023-06-25     奇趣谈史

原标题:“元史”研究较薄弱应加强,不能让“元非中国”谬论大行其道

目前我国“元史”的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是元朝属于“汉化”失败的朝代。例如“姓名”没有汉化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读、记元朝皇帝、重要人物的名字成为一大难点。再加上我们汉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思想问题,例如不爱看悲剧、不喜欢看咱们“倒霉”的时候。其实,历史已经成为历史,那是一段我们无法否认的中国史。

(1)不同评价很正常,但不能是破坏性评价

特别是在现代“中华民族”的大背景下,“元非中国”的谬论更不应该大行其道。历史是分“叙述历史”和“评价历史”的,叙述历史是当时什么样儿就说什么样儿,评价历史则是以当今的国情来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像岳飞、文天祥也没有任何人说他们阻碍过民族融合,只是一些人“指鹿为马”非要说以现在的评价标准评价他们就会这样。

更有人提倭寇的问题,那更是一种“拿与中国人从来地理上不相连”“今天也没有什么认同的其他国家”要与“历史上就与我们一直生活在这块大陆,现在更是一家人的同一民族内的细分民族”混淆在一起。

以我个人为例,我是汉族,而且所生活的地区也是99%属于汉族。印象中,回族、满族零星的分布着,但都与汉人无异。我到目前只有过一位蒙古族同学,而且曾经的关系也不错,但高中一毕业就各奔东西了,早已没有音信21年。

我曾问他对忽必烈什么看法,他说不好,许多蒙古人认为他造成了蒙古的分裂。当然,这也可能是他的个人看法,咱们姑妄听之。可见,对历史问题不同看法很正常。

本文主要谈谈忽必烈的重要作用。元仁宗进行科举考试,元惠宗对汉文化的喜爱,这两位也同样很重要,我们后面会有介绍。

(2)“元朝”没有由上到下地推广汉文化,是“元朝”失败的重要原因

蒙古帝国、元朝对于历史修撰问题也不重视,所以,许多事情的记载并不及时、准确。因为蒙古帝国内除了汉文化外,还有畏兀儿文化、吐蕃文化等强势文化。汉文化内部又有道教、佛教与儒家进行竞争。所以,“汉文化”的推广力度就比较薄弱,不像其他朝代,儒家文化的推广注定比道教、佛教的推广更有力度。

因为,蒙古帝国、元朝皇帝并没有有意识地推广汉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因此,“汉文化”地推广是随着“汉地”越来越广阔,蒙古、色目人逐步接触后认识到“汉文化”的重要,进而上传给更上层直到统治阶层的。因此,是一种“由下到上”的过程,这个过程注定是一步步地、零碎地、进程缓慢的。

元朝不是像清朝那样,有一个由上到下的对民族进行传播的过程,再加上“元朝”其他文化地冲击,使得其汉文化强势的特点并不明显。

元仁宗

(3)元朝因“胜利者”心态延误了“汉化”

元朝前期因为受蒙古帝国“政策延续”地影响,皇室、贵族间以“胜利者”的姿态统治中国的情况也是很明显的。再加上制度上的对蒙古、色目等民族的袒护,对“汉文化”推广并不重视。但随着金国被灭,从蒙古帝国统治的地区在经济比重、主要统治区范围上看,汉地越来越来大,蒙古统治阶层也就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忽必烈继位后。

当时,蒙古帝国时期也有法律,也在推行一些汉文化(主要是法律方面),但是效果很不好。例如:宪宗蒙哥曾经让不只儿管理北京,这个人一天之内杀28人。忽必烈就问不只儿,你一天杀了28人,有没有经过详细审查?你这样做,肯定有人死于无辜。你打了一个盗马贼杖刑,打完之后放走了。有人献了一把刀给你,你竟然把盗马贼捉了回来“试刀斩之”,你这算什么刑啊!有这么做的吗?

由此可见,蒙古帝国时期的国家法律、执行法律的人是什么样!

作为蒙古帝国时期的皇帝,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推行汉文化。真正在皇室、贵族内部推行汉文化的皇帝主要是从忽必烈开始。也正因此,朱元璋在《太祖实录》中多次对忽必烈提出高度评价,甚至在杀蓝玉前,因为蓝玉强奸帝王后妃而怒斥其对不起忽必烈。

(4)忽必烈继位后与蒙古的其他势力决裂后,不得不重视原“汉化”地区的金宋,例如重儒、尊孔;重农去除“牧化”政策等

忽必烈自从蒙哥时期就管理汉地,因此,对汉地的重视比较明显。特别是在猛哥死后,在争位过程中经过残酷斗争获得了帝位,由此,蒙古各势力大分裂。

1260年,忽必烈将“大蒙古国”变为“大元大蒙古国”(也是听从汉人的建议)开始,元朝是和四大汗国对立的。直到1304年,四大汗国才在名义上承认“元朝”的宗主国地位。但实际上,汗国与元朝之间的政治关系一直就紧张。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统治阶层开始改变“游牧文明”“游牧经济”为“农业经济”。从1260年,就开始逐渐要求百姓种地种桑,严禁禁止军队占用、毁坏农田。1261年,设立了劝农司祐汉人姚枢任大司农。1270年改名为司农寺,全国四处劝农、编制农书指导种地。也即从忽必烈开始,元朝由过去强行推广草牧经济向农业经济发展。

在文化上,从1261年开始要求全国各地建立孔庙、按时祭孔。

在政治上,1265年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如此等等,元朝的“汉化”氛围越来越浓。但因其统治领域内,因为各种文化的竞争,汉文化也并没有“独大”过。更主要的是“统治权力”的争斗,更使得不同势力间问题越来越极端。虽然,元朝实行了“科举制”后大量汉人进入政权,但在实权上也只能在蒙古、色目之后。

再加上纸币政策失败、自然灾害、农民起义等多重打击下,“汉化”过程中的元朝崩塌了。

9岁救母36岁让忽必烈夺天下,被宋扣押16年做了“苏武”

忽必烈的汉人幕僚大本营:邢台!数千年来最光芒的岁月

晚清第一帅左宗棠:进入痛恨又无奈的晚清官场,巧遇人生最大伯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6c84af1545f45e6a5fcd220ec98fd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