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一幅名为《清明上河图》的风俗画成为了时代的缩影,由画家张择端创作。这长达5.28米的巨幅社会风俗画生动展示了北宋社会的繁荣和衰落,成为中国国宝级古画之一。曾经失落于民间的《清明上河图》在历经波折后,如今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不仅记录了北宋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在细节描绘上极为精致。张择端没有相机的辅助,却通过对北宋社会的深入了解,将街道商业、人物生活等一一刻画在脑海中。每个人物都仿佛有了生命,构成了这个画卷的一部分,呈现出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社会图景。
汴京城门处的描绘尤为生动,城内士兵懈怠工作,而城里的居民似乎对此毫不在意。这似乎在暗示着北宋时期的社会已经面临着衰败的危机,而人们对这一切却浑然不觉。
在画中,一名店小二手里拿着碗筷,背着“饭盒”从店里走出来,引人注目。这个细节揭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古代竟然也有外卖配送。在当今社会,外卖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在北宋时期,古代的外卖员却是靠走路送餐。这个画面对比着古今,令人颇感惊奇。
然而,《清明上河图》曾一度失落于历史的长河中。末代皇帝溥仪曾将它带至伪满洲国政府,但在1945年,苏联红军击溃日军,溥仪被带走,画作失踪。直至1948年,解放军在长春收到消息,找回了伪满洲国遗留的宝物,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随后,它由东北博物馆珍藏,后被转移至故宫博物院。
与《清明上河图》同时期失落的文物相比,它算得上是相对幸运的。许多文物被卖到国外,永远失落在他乡。《寒江独钓图》、《女史箴图》、永乐宝剑等等,它们的流失是历史的遗憾,也是一种耻辱。因此,我们要铭记历史,以防止文物的继续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