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才子含冤被腰斩,弥留之际用手写下3个字,看后让人无限感慨

2024-05-20     丹宝星辰

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网罗天下才子尽为己用,所以开始大兴科举制度。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纷纷赶往京师参加考试,这其实中不乏解缙这样的饱学之士。

但也有很多在后世人不了解的大才子,例如,元末明初时期的著名诗人高启。其实,一说到诗词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唐宋两朝,的确我们不得不承认,唐宋时期的诗坛确实群星闪耀、星光熠熠。

但明朝时期也有很多被世人追捧的大才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江南四大才子”,可是唯有

高启堪称明代第一大诗人。

一、明初大才子高启

高启出生于1336年,此时距离大明王朝建立还有32年的时间,也就是说高启的前半生是元朝人。作为今江苏苏州市人,他的血脉里浸润着江南人独有的细腻和才情。

虽然后人对其知之甚少,但他却和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还和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可见高启在明朝初年的文坛地位,绝对非一般人可与之比拟。作为大富之家的公子,高启原本应该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可是却因为战乱而导致他童年时父母双亡。

高启在亲戚的照顾下,依然饱读诗书且过目成诵,早在十来岁的时候便出口成章,尤其擅长创作诗歌作品。

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吴王张士诚为了稳定统治,曾对吴中文人礼贤下士,甚至还曾多次遣人邀请年仅16岁的高启,可见高启的才学有多么渊博。

虽然他为了生活不得不应召,但却因为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在23岁时携带家眷投奔岳父周仲达。

至此之后一直到明朝建立之前,都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广招天下贤才,高启也在邀请之列,于是便欣然应召入京。

二、书生意气,得罪皇帝

朱元璋久闻高启大名,不仅让他入职翰林院,还要求他闲暇之时教授皇子学问。不过朱元璋认为高启是一个有大才之人,在翰林院简直是屈才了,于是便任命高启为户部侍郎。

可是高启早已经厌倦了官场,所以便以文人的耿直拒绝了明太祖的好意。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明太祖为此勃然大怒,不仅免去了高启翰林院的官职,而且还直接将其逐出京师。

无奈之下,高启重返老家,但后来有一个翰林院的同僚魏观到苏州任职,由于二人当年就十分对脾气,所以魏观经常邀高启去家里聚会。

殊不知魏观的到来,给高启惹上了杀身之祸。由于苏州衙门门庭狭窄,所以魏观认为不符合官府的威严,于是便将衙门迁在了苏州衙门旧址,也就是张士诚称吴王时的王宫。

按照当时的惯例,这并不是什么破格的事情,但错就错在魏观是一个喜欢舞文弄墨之人。

他认为高启的学问比自己高,于是便邀请同僚兼好友高启,为自己写一篇纪念衙门搬迁的文章。

这种感觉有一点类似王勃撰写《滕王阁序》,于是高启也没有推辞,挥笔一蹴而就写下了

《郡治上梁文》。按理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文人之间舞文弄墨一般都被当做美谈。

但怪就怪在魏观治理苏州有方,于是朱元璋派张度前往苏州视察,以便了解事情的真伪。而张度到了苏州后发现确有其事,但如果就这么回去了肯定会被责罚,于是他便无中生有陷害高启。

因为他从《郡治上梁文》中,找到了“龙盘虎踞”四个字,而龙在古代只能指代皇帝,所以张度以此为证据向朱元璋状告高启。

而朱元璋得知此事之后龙颜大怒,这里面也有高启拒绝他的好意的缘故,于是认定魏观和高启有谋反之罪,下令将二人押到往京师受审。

行刑当日朱元璋亲临法场监斩,当刽子手手起刀落将高启腰斩时,高启凭借着文人的一腔热血,在弥留之际,仅仅依靠上半身写下了三个”惨“字,懂得人全哭了。

明初时期的一代大才子、大文豪,就这样在他38岁时陨落了。时人皆感叹元朝时没有死的大才子,竟然在明朝时被斩杀了。

结 语

高启作为元末明初时期的大才子,以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满腹经纶,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虽然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散失了,但却不能抹杀他作为一代才子的名声,只可惜最后因为书生意气和文人风骨,被不解风情的朱元璋腰斩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c3d7e84928f53b5474a83d0f0d4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