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长岗坡渡槽成功的启示:艰苦奋斗、奉献精神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人工风水杰作:罗定长岗坡渡槽它给当代人的启示:艰苦奋斗、奉献精神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曾祥裕 曾海亮

水是生命之源,风水之法,得水为上。人是万物之灵,学会了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环境的生存智慧。古有:大禹治水工程,今有罗定引水工程。它们都是人类积极主动改造不利生存环境,优化处理外环境为我服务的成功案例。

我在广东云浮罗定勘察风水过程中,在福主曾志光陪同下专程参观了罗定长岗坡渡槽,它蜿延伸展5200多米,如灵动巨龙在大地上空腾跃。

它是人工风水的杰作,打了一场蓄水引水,改变生态环境的人民战争。

罗定长岗坡渡槽的建设者为当地四个人民公社的骨干民兵义务投工,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用钢钎和铁锤、人力车等土办法建成的世界一流人造工程。

整个长岗坡渡槽包括槽前引渠、前后穿山涵洞和砌石渠,总长10.5公里,合计完成土方45.7万立方米,石方22.81万立方米,浆砌石4.36万立方米,总工程费仅用820.8万元,该工程创造了人造水利历史上的奇迹,被誉为“南国红旗渠”。

它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作,渡槽共有161条伸缩缝,每处理一条都经过很多次工序才能完成,由于严格把关,每条都精雕细琢,贴接得密密实实,通水以来没有发现一处漏水。

同行的曾志光对我啧啧啧称赞:渡槽建成29年多来没有出现过一次渗漏,从未大修,工程质量过硬。

渡槽历经风雨沧桑磨炼,不下沉不变形不渗水,如此施工质量真了不起!

我伫立在长岗坡渡槽下,久久凝视这长虹般的建筑,心情激动,为时任罗定县的县领导真抓实干民生工程的精神而敬佩不已,为当年参加引水工程不计报酬,日夜奋战在施工战场上的罗定人民,黙默奉献精神而赞叹不已!人心齐,泰山移,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先人栽种后人乘凉,现在罗定人民再不用担忧旱情,饮水无忧,灌溉无忧。被誉为“广东红旗渠”的长岗坡渡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东水利工程的大手笔,它以巨龙般的身躯,把上游的泷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滋润着下游20多万亩农田,罗定盆地从此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罗定因此也连续摘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随着金银湖饮水工程的竣工,长岗坡渡槽还源源不断地为城区居民提供干净的“放心水”,当地30多万群众一直受惠。

不仅如此,它成了让罗定人骄傲的国宝。

据了解,位于广东省罗定市罗平镇镜内的长岗波渡槽,是目前世界最长的引水渡槽。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中,广东有10处入选;地处粤西边界的罗定市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长岗坡渡槽名列其中。

长岗坡渡槽于1976年动工兴建,1981年建成,历时四年多,南北走向,横跨罗平小盆地,是金银河水利枢纽工程的核心部分,通过长岗坡渡槽,将泷江上游罗镜、太平两河道的水引入金银河水库。

长岗坡渡槽堪称世界之冠,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比曾称为亚洲第一渡槽的三湘渡槽还长1400米,多23个墩,过水量为其10倍;它比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罗马古渡槽少32孔,但古罗马渡槽现仅保留728米,而长岗坡渡槽正值青春期,无可比拟。

我参观完长岗坡渡槽后,思潮翻滚,想想当年在施工技术条件如此落后情况下,能托起这条巨龙;想想当年奋战在第一线的农民全力以赴,不计报酬,不怕吃苦不怕累,肩挑手扛,轻伤不下火线,凭的是报效国家的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工匠姿态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现在中国年轻人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奉献精神,怕吃苦,怕受累,成了不少独生子女的通病。中国要振兴,教育要先行,培养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接班人至关重要!

中华民族要走上复兴大道,呼唤认真务实的理性以及严谨精致的工匠姿态和艰苦奋斗仰奉献精神重归神州大地,重塑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品质!

相关链接:曾祥裕是著名赣州杨公风水传承人,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经验丰富,其学术团队人才济济。

曾祥裕德才兼备,在风水界享有美誉。近年来曾祥裕还被马来西亚东方管理学院、澳大利亚风水学院、北京上古传承国 学院聘请为讲课嘉宾。他还 曾在北京、山东、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云南等地开讲《杨公 风水和养生》以及《人居环境以及建筑风水》,著有《正宗杨公风水丛书》、《杨公古法风水研究与应用》、《杨公造命课择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