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自互联网
某大医院,脑科病房里,躺着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个高些,一个矮些,都是车祸造成的颅内出血。
他俩手术都很顺利,神智清醒后,时常聊天解闷。
高个子的年轻人,毕业后在父亲的公司上班,由于经营理念分歧,多次和老父亲发生激烈冲突。他想独自创业,但又有很多顾虑,日子过得很憋屈。
郁闷时,他经常驾驶着摩托车狂奔,结果前不久,出了严重事故。
老父老母几乎每天都来看他,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离开后,高个子年轻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大吐苦水道:
“有时想想,还不如死了算了,如果没抢救过来,我还能少点烦心事……”
——图自互联网
矮个子的年轻人,每次听完都会对他笑笑。
矮个子住院期间,偶尔也会有人前来探望,穿着快递员的制服。平时,他自己看看手机,经常边看边笑。
“你怎么那么开心?看什么呢?”高个子问他。
“随便看点搞笑的。我老家远,但幸好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这次车祸我大难不死,虽然治病欠了些债,但医生说我下周就能出院了,出院后我可以继续送外卖……”
他俩几乎同时出院,矮个子喜上眉梢:“出院后苦干几个月,车祸住院的损失就能补回来!”
临别前,高个子脱下病号服,换上西装皮鞋,对矮个子说:
“说实话,我挺羡慕你的,成天乐乐呵呵,多好啊。而我,虽然家里有点钱,但从小到大,每天烦心事一大堆!”
钱多钱少、成功与否,都和一个人是否活得快乐、幸福,没有必然关联。
——图自互联网
这些年来,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水平大幅提高,和几十年前极度匮乏的时代相比,当今的大多数人,都如同“含着金钥匙”。
然而,现代人的快乐时光,却并没有比过去增加多少。相反,郁闷、纠结、压抑、拧巴,都是经久不衰的网络流行词汇,也是现代人普遍心理状况的折射。
为此,有人烧香拜佛,甚至通宵守候在庙门口,只为抢得“头注香”,仿佛非此不足以获得内心的片刻安宁。
还有的人,把声色犬马、花天酒地的享受,视为最高价值,今朝有酒今朝醉。
然而,当你从青灯古刹回到现实生活,或者在大醉之后醒来,望着曲终人散之后的账单,你的内心还能继续晴空万里、祥和喜悦吗?
人人都希望活得快乐、幸福。究竟怎样,才能获得快乐?
日本作家、修行者草薙龙瞬,写了一本《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也许能为你带来种种启迪。
1 “什么都无所谓”不是佛系!
这两年,很多人都以“佛系”自居。
“反正也改变不了什么,胳膊拧不过大腿,抱怨也没用。我平时刷刷视频、打打游戏,岁月静好,其他啥大事,对我来说都无所谓。”
“从家里,到职场,我能忍就忍。老板和老婆永远都是对的。”
“我啊,上半年去了趟深山古寺,最近准备再请几天假,参加正念禅修。现实生活各种烦,各种难,多给自己找点心理支持吧!”
——图自互联网
这是很多“佛系”青年的典型状况。
但草薙龙瞬在这本书中指出:胸无大志,凡事都无所谓,不分黑白是非的消极忍让,以及把佛教文化当作心理支持的拐杖,都不是真正的“佛系”。
真正的佛系,是佛陀的人格特质,进一步讲,就是佛陀最为独特、最为积极的人品精华。
想想看,当年的佛陀,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元首的长子、王位的继承人。但他在29岁那年,抛弃了荣华富贵,独自去苦修。
40岁那年,他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虽然逐渐有了一些追随者,但大家每天都乞讨化缘为生,居无定所,还经常遭遇各种误解和奚落。
——图自互联网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40年,直到在80岁时圆寂。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为了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梦想(“悟道”),宁愿放弃一切,跳进社会底层的“阴沟”。
他被后人尊称我“佛”,佛的本意是“大彻大悟者”,用现在的话讲,既相当于“思想巨人”,也可以被更为通俗地解读为:真正活明白的人。
确实,佛陀为人祥和、慈悲,仿佛与世无争,但这并非他的全部,更不是他的独特之处。总不能说慈祥的老人,和与世无争的隐士,都是“佛”吧?
佛陀人格中的硬核,其实是非常刚强的。当他发现了自己真心渴求的人生目标,便为之付出了一生,无论王位,还是安逸的生活,以及其他的各种欲望,甚至各种误解、苦难,都弃若敝履。
这是何等的决绝!
——图自互联网
我们很难用世俗标准,来评判佛陀的一生,过得好不好、值不值得;佛陀的那些感悟,究竟是否正确或者有用,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但是,佛陀找到了专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接下来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无怨无悔。
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人生,也就是身心和谐,没有自我纠结。
书中发人深省地指出,当你以“佛系”自居时,不妨扪心自问:
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有没有为之全力以赴,让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如同微笑的花,含苞盛开?
——图自互联网
2 不羡慕他人,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我,能够像XX那样就好了……”
很多人,都经常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其他某个人含着“金钥匙”,而自己则身在底层,对那个人充满羡慕,甚至渴望成为那个人。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日本有一位95后女孩,非常羡慕女明星堀北真希。
她处处模仿堀北真希,用自己的打工所得,割了双眼皮,做了隆鼻手术,还一直留着堀北真希在《Miss Pilot》中扮演手冢晴的发型。
她参加各种些选秀,并在网上大量发布自己的照片。
——图自互联网
她逐渐有了一些小名气,但她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还远不及大红大紫的堀北真希。
由此,她对堀北真希逐渐由爱生恨,经常用小号,在堀北真希的主页,发一些尖酸刻薄的留言。
当堀北真希突然宣布从娱乐圈引退的时候,她惊呆了:她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目标。
不久以后,又看到了已经成为家庭主妇的堀北真希,有些发福的素颜照片被别人偷拍,发到网上……
这个时候,有个娱乐圈的前辈对她说:说不定堀北真希反而羡慕你,身为大明星,隐退之后还被人偷拍,你以为她愿意过这种日子吗?还不如像你这样,没多大名气,也无人打扰。
——图自互联网
几经思考,那个女孩更换了发型,把社交软件的头像从堀北真希,换成了她自己。
“我觉得,我一下子自由了,我终于变回了我自己!”那一刻,她如释重负,感受到了一种遗失已久的快乐。
书中说,和别人攀比,羡慕别人,是很多烦恼的根源。从小,我们和学校的尖子生比成绩;长大后,和周围的人比收入,比家庭状况,结果往往是“人比人,气死人”。
如佛陀所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根性”,和这个世界有着不同的“缘法”。一双鞋穿在别人脚上很适合,但不一定也能适合你。
反过来讲,那些和你有缘、被你习以为常的事物,或许,也是其他人想要却无法得到的。
——图自互联网
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把握好和自己有缘分的一切,活出自己的本真,如古代高僧所言:人人皆有“佛性”,都有独特的价值。
至于别人拥有的东西,你无法确定是否也和你有缘,那就不妨视之如浮云,不要刻意奢求什么。
这样一来,你会变得快乐很多。
3 大步向前,自在快乐
书中提到了日本一位广为人知的“另类尼姑”。
她叫濑户内寂听,出生于1922年,是日本最顶级的高僧之一,天台宗的大僧正。
濑户内寂听的日常生活非常欢乐,经常上电视做各种节目,搞笑金句不断。95岁那年,她还在记者的镜头下边喝酒,边吃牛排,完全不像一个“出家人”。
她老人家公开宣称:“我喜欢男色。”
——图自互联网
这位另类尼姑,是本书作者草薙龙瞬,格外推崇的人。
濑户内寂听在出家前,写过很多情色小说,那时的她,名叫濑户内晴美。
由于作品尺度太大,她被讥讽为“子宫作家”,但很多作品至今都很畅销。
她前半生的爱情,充满各种风波:很年轻就结了婚,却发现丈夫并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人;和丈夫的学生私奔;爱上一个有夫之妇,婚外恋长达八年……
此外,她还有很多情侣。
但她的每一段感情,最后都是离别。年过四旬的她,依旧孑然一身。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一个早 年的情人,音彦。那一刻,她再次对音彦一见钟情。
然而,此时的音彦,已经丧失了昔日的纯真,成为一个诈骗惯犯。
——图自互联网
相比之下,濑户内晴美一直是个文青,根本想不到依偎在自己身边的爱人,内心有多险恶。
音彦通过合法的手段,榨干了她靠写作获得的高额财富,作为自己投身商海的启动资金,还毫不犹豫地甩掉了她。
那一刻,她对世俗生活,感到彻底绝望。
她决定出家,最初打算做修女,但她身为绯闻不断的情色小说家,名声实在不雅,日本好几家修道院都拒绝了她。
后来,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佛寺,请求剃度。老僧对她说:“佛不会拒绝任何求道者。”
从此,她做了尼姑,法号寂听。
——图自互联网
初入佛门的寂听,认为过去在痴情中七颠八倒的日子,就像恶臭的阴沟,决心从此远离污浊。她恪守清规,仿佛重新做人。
随着修行的深入,她意识到,对爱情失败的烦恼固然要看破,而对“佛门净土”的执念,也同样要看破。
她要做一个不拘泥于形式、但是内心坚守对佛的信仰的“自在佛”。
她开始随心所欲地生活,酒肉荤腥一律不忌。她的作风引发了很大争议,但她说,让自己快乐,这和佛法没有冲突。
对各种指责、谩骂,她都付之一笑,说:“骂我是对我的嫉妒,被人嫉妒,则说明我活得很成功。”
——图自互联网
这样一来,很多反对她的人,观念也开始松动,甚至对她从内心深处倍加钦佩。
她被推选为大僧正,也就是当代修行最高的僧侣之一。
这期间,她重新捡起了文学,把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翻译成现代白话,并且继续创作情色小说。
创作之余,她积极投身公益,帮助吸毒成瘾者康复。
她无所忌讳,但也并非沉沦于花天酒地,而是身心和谐,不断迸发出光和热,让每一天都不虚度。
如今已经年近百岁的濑户内寂听,成为备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红,和日本电视台的嘉宾常客。
她说:“我让大家看到生命如此美好,即使饱经风霜也能快乐到老。这比吃斋打坐,更接近‘佛系’的真谛。”
——图自互联网
对此,草薙龙瞬在书中强调,快乐的途径有成千上万条,但无论如何,都要与自己和睦相处,不要和自己闹别扭,不要强迫自己改变。
尤其是,不要对不可逆转的往事,纠缠着不放。
因为你生命的时光在不断前行,当下和未来,远比昨日的一切,都更为重要。
无论烧香拜佛还是花天酒地,都是一种心理依赖行为。
希望通过佛像或者酒精等身外之物的“力量”,来填补自己内心——准确地讲,是企图弥补过去留下的“内心缺口”。
——图自互联网
然而,往事不可追,过去留下的内心缺口,注定无法填满,只会不断吞噬你的未来,让你身心失调,渴求快乐却难得片刻之欢。
快乐,源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巨大潜能,也就是佛陀所说的“阿赖耶识”。
无论过去如何,都不是压抑或者放弃这种潜能的理由。
一个真正做到“佛系”的人,既能放飞自我、释放天性潜能,又能用理性控制它,让快乐的生活,在健康、积极的状态下,长久持续。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书中还有不少精彩的案例,和深刻的观点。更多内容,还是打开这本书,一睹“佛系快乐人生”的全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