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打人”的小孩儿,并没有恶意,教你引导孩子度过“打人”期

2020-04-13   妙妈育儿

最近遇到两个妈妈,说了相似的事:

一个是10个月的宝宝。很爱打人,打完了还笑呵呵,与年龄大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也常常一言不合就动手,弄得父母很是尴尬。

一个是玩过家家的时候,小朋友A总是一刻不停地抱着娃娃不放。这时,小朋友B也想一起照顾娃娃,也想抱抱娃娃,可小朋友A却十分粗暴的一把夺过娃娃,还推了一下小朋友B。过了一会儿,小朋友A看见B没有娃娃玩,又把娃娃硬塞给B,反而把B惹哭了。

这两个妈妈很苦恼。其实,她们经历的,是正常现象。

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没有发现,孩子会毫无理由的打人?亲子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孩子天生有一种攻击的冲动,在婴儿期就已经具备。但冲动跟实际行动是两回事。在我们看来,一些孩子很“文明”,但有一些孩子却总喜欢打人。

爱打人的小孩就是暴力小孩吗?

一、正确了解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比例大概是11%。在此当中男孩的攻击性的强度,是明显高于女孩的。4到5岁的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但是在此之后会逐渐减少。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倾向,如打架,对他人的身体进行打,推,咬,踢,吐口水,用其它物品伤害别人,从别的孩子那儿强夺物品等。

二、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要从孩子不同时期敏感期和意识说起

1.手部敏感期。

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会出现手部敏感期,拿到任何东西都会想投掷,并想投掷在一个容器里,所以家里的垃圾桶,整理箱,甚至大人正在吃饭的碗,都成为了孩子玩耍的乐园。有的孩子表现的就是喜欢用手触碰任何东西,包括用手拍打物体,比如打人。

如果孩子在这个敏感期没有顺利度过,扔掷物体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他会继续做此类动作,直到认为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停止。

2.孩子2岁左右出现物权意识。

宝宝的物权意识一般都出现在两岁到三岁之间,在这个期间,宝宝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宝宝在这个时候开始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并且表现在其他方面,不让任何人碰自己的东西,他们会认为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

举个例子。

曾经,我的邻居,一个年轻的90后妈妈对女儿说:“你现在手里有两个芭比娃娃,那边的小妹妹一直在哭,你给她一个玩吧。”小女孩低着头犹豫不决,最终没有给。年轻妈妈生气的从女儿手里抢了一个娃娃,直接给了旁边的小孩。她的女儿忍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让人很心疼。

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这也是很多父母不理解的事情,因为他们总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从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不喜欢分享并不是宝宝自私的行为,而是宝宝正常的发育阶段。等到孩子长大一点,就会慢慢的学会分享。

3.3岁以后打人,是孩子触觉敏感的表现,就是所谓的“触觉防御过强”。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震动等产生的感觉。

人体对触觉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防御性的反应,就是单纯的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自然反应;另一种就是识别性反应,是大脑进行的精密触觉辨识的反应。而触觉防御过强的孩子,对靠近自己的任何刺激,出现单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自然反应就是打人。

父母可以回想一下,当不熟悉的人靠近孩子,或将头伸向孩子方向近距离接触时,孩子一般会自然的做出打人的动作。

对于以上情况,父母该如何应对?

三、用3个方法,可有效解决

1.温暖纠正法,赞扬,鼓励正向引导。

每个成年人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爸妈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爸妈离异等。家人不和、经常争吵或者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孩子会耳濡目染。在这种家庭环境当中,孩子看到父母的言行,会误认为这是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别的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获取利益的手段,一旦这种行为获取到了利益,就会被强化,孩子会延续这种行为。

儿童心理学家们常常采用阳性强化法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最经典的是1964年美国华盛顿儿童心理学家Eileen Allen的研究。研究在一家幼儿园进行,研究人员让幼儿园的老师,对班里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孩子采取忽视或阻止的举动,但当这些孩子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和良好的人际行为时,老师们便采取认可或高调赞扬的方式,比如奖励小红花或当着全部孩子的面称赞他们的好行为。慢慢地,孩子的不良行为减少,他们身上的行为规范也跟老师赞扬的行为逐渐重合,不良行为最终得到了纠正。

2.在家里可以做的触觉小游戏,提高他的能力

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教。通过小游戏可以解决问题:

(1)“摸耳朵”反向小游戏

大人喊“左耳”,孩子就要摸“右耳”;大人喊“右耳”,孩子就要摸“左耳”。

这种游戏,目的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理智脑,帮助孩子改掉不理智的情绪、行为先行的习惯。反向游戏有很多形式,“左脚——右脚”,“蹲——站”……父母们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新的玩法。小朋友经常玩反向游戏,理智脑会发育得更好。

(2)踩气球游戏

家长可以将指压板平铺在地面上,上面放置彩色气球,让孩子用身体压爆气球,在压气球的过程中,气球的质地柔软,带给孩子身体的触觉是轻柔的,指压板的质地坚硬,带给孩子身体的触觉是刺激的,在两者之间对孩子身体进行不停的触觉刺激,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触觉按摩,降低触觉敏锐度。

3.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

小孩子打人其实只是拍手,而不是真的打,这是他自我意识的一种反应。很多时候,他只是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生气了,父母不理解他,别人离他太近了……

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在孩子出现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的时候,应该跟孩子说“你是不是生气了”“你是不是受委屈了”“你想他走开,是吗”等。当父母帮孩子把他想表达的意思说出来时,他就会如释负重,就会感觉父母理解他了,也就会减少通过肢体语言“打人”来表达自己。

教会孩子正确表达出来:“打人不对,你可以说‘我不喜欢你抢我玩具,我很生气’……”

当大人们鼓励孩子说类似之类的话,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思考,触发孩子大脑的理性思维。虽然提醒似乎没什么效果,但次数多了,孩子会慢慢的懂得,生气的时候可以“说”出来,而不是发脾气或打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获得比同龄孩子更理性的思维。

四、结束语

不论是打人还是被打,其实都是宝宝成长的一种经历,是孩子们之间进行社交的一部分,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只要情况不严重,父母不用过多的干预,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很多时候孩子会解决的更好。

——————————————

欢迎关注@妙妈育儿,专注中医育儿,让宝宝少生病不生病,让妈妈轻松愉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