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71岁的杜美如终于再一次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
50多年过去了,重回上海的杜美如深感世事变迁。昔日熟悉的街道和洋房已经不见当年的影子,自己的亲人也四散零落。
感慨之余,杜美如站在故土上也不由地想起了当初举家离开上海市的情况。
时间回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19岁的杜美如按照父亲杜月笙的指示率先前往香港进行安顿。
不久后,杜月笙在孟小冬和第四房妻子姚玉兰的陪伴下乘坐“宝树号”轮船也到了香港。在朋友的帮助下,杜月笙一家在一套3室1厅的房子中安顿了下来。
杜美如清楚地记得在香港的那些日子。当时,杜月笙加上他的妻妾孩子随从有十几号人都住在那一套3室1厅的香港“杜公馆”里。
1930年杜美如出生时,杜月笙已经是上海赫赫有名的青帮大佬。杜美如的母亲正是杜月笙的第四房太太。因此杜美如一出生就享受着最好的生活条件和最优质的教育环境。
杜月笙混混出身,从小没条件读书。但对他的儿女读书方面要求都很严。杜月笙妻子多,孩子也多。但是几乎每个孩子都因为读书的事被教育过。杜美如也是一样。
记得有一次,杜美如英语成绩没考好,比平时低了不少。杜月笙觉得她贪玩不认真硬是打了她好几鞭子。而杜美如的哥哥们,哪个敢贪玩逃课最后总免不了挨一顿打。
在全家入住的第1天,杜家的管家万墨林就告诉杜月笙:“现在逃难来香港的人太多,房子太紧张了。我们的钞票也不够,要节约着用……”
万墨林说的也的确是实情。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即使是家财万贯的杜月笙,资产也大大缩水。居家搬迁时,杜月笙为了多攒些钱还将自己的别墅匆忙卖掉换的了10万美金。
来到香港后,虽然衣食住行都没办法和从前相比。但是,大亨有大亨的派头,杜家人口不少,很多生活习惯又一时难改。在香港,杜家一个月的生活开销至少要6万港币。
来到香港后,往日的“上海王”杜月笙失去了发挥影响力的环境。一夜之间,杜府前从车水马龙到无人问津。这让好面子的杜月笙内心十分沉闷。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往日各路人马的“孝敬”,杜月笙没有了金钱进项,一家人只能坐吃山空。
但即使到这种地步,面对蒋介石让去台湾的邀请,杜月笙却坚决不去。
回想那时的父亲,杜美如表示:“他是不愿意去台湾,不敢去大陆。”
昔日赫赫有名的上海“土皇帝”为什么会走到这样两难的地步呢?这要从杜月笙的发家史说起。
1888年,杜月笙出生在上海浦东高桥镇。童年时期,杜月笙今年遭遇了丧母丧父的悲剧。不幸成为孤儿的杜月笙成了上海的一名小混混。他在街边流过浪,在店里当过学徒,还加入过小帮派偷盗敲诈讨生活。
1925年,黄金荣因得罪军阀被关入监狱。杜月笙知道后积极的参与营救。黄金荣出狱以后就和杜月笙,张啸林一起结为异性兄弟。自此,杜月笙开始独立门户,在青帮中的地位和实力也逐渐增加。
但是杜月笙想要的不仅仅是成为上海黑社会势力的头头。毕竟,黑社会势力再大,也终究上不了台面。一旦有一天国家统一,这些势力说不定哪天就会被清除。
因此,杜月笙开始逐渐谋求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好让自己成功跻身上流社会。
经过反复衡量,杜月笙将自己的宝压在了国民党蒋介石身上。
自从1924年国共第1次合作后,革命活动取得越来越多的胜利,上海的工人运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当时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对于杜月笙都是持拉拢合作的态度。
当时,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同志是我党负责和杜月笙进行沟通的代表。杜月笙也多次表示会保护上海工会。但是已经向蒋介石靠拢的杜月笙早已暗中准备好向工人纠察队等共产党力量发动攻击。
1927年4月11日晚上8点,汪寿华同志按照事先约定准时到达了杜公馆赴宴。谁知,刚一进门的汪寿华就感到气氛不对,还没等他作出反应。一旁埋伏的青帮手下就包围了汪寿华。
只听见几声枪声传出,汪寿华同志就倒在了血泊当中。
6个小时后,上海青帮的徒子徒孙们倾巢而出。他们手持刀斧冲进了工人纠察队。趁他们不备大肆屠杀。这就是历史上由蒋介石发起,杜月笙充当先锋的412反革命政变。
4月13日,杜月笙、黄金荣和张啸林联合发表了声明,他们的言论掀起了反共的高潮。而与此同时,丧心病狂的蒋介石也开始在各地追捕我党。
4月18日,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便开始了“论功行赏”。鉴于杜月笙的“巨大贡献”,他被授予了“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议”的头衔。拥有了政治资本的杜月笙一跃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黑社会势力的头号人物。
他成功的打通了通往上流社会的通道,成为了国民政府领袖面前的红人。而杜月笙手下的黑社会势力自然成了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帮凶。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处国民党军队节节失败,蒋介石维护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国民党内部贪官横行,不法商人大肆囤积物品,大发横财。国统区经济混乱,国库空虚。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蒋介石决定要进行经济整顿,挽救国民党统治下的经济困境。1948年8月,由蒋经国率领的经济督察组赶赴上海,准备在这里推行币制改革,大打贪腐不法之风。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作为上海地头蛇的杜月笙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把火居然烧到了他自己的头上。
原来杜月笙的第3个儿子杜维屏因为囤积物资,抛售股票被判了监禁。上海的许多报纸,大肆的报道了这件事情。这让杜月笙感到很没面子。他开始动用手下收集与蒋家有关的生意情况。
蒋经国面对杜月笙的激将,不得不立刻下令查封扬子公司。而为了出这一口气,杜月笙除了鼓动工厂罢工以外,他还故意让人将蒋经国没有对孔令侃下手的消息放了出去,之后又鼓动百姓进行黑市交易,至此在他多重手段下,上海经济市场又陷入了混乱。
事实上,蒋经国确实没有办法处置孔令侃。因为还没有等他动手,宋美龄就递过来了消息。没几天,在前方督战的蒋介石也赶到上海。蒋经国的挽救国民经济的理想还是破灭了。
但是,自次之后,杜月笙和蒋介石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杜月笙自持功劳大,不满蒋介石的一些做法和态度,觉得他用完就扔。
1949年,一篇名为《本党历史的新页》的社论中直指杜月笙是“土豪劣绅”“买办阶级”,言辞很是激烈。
杜月笙看到后大为恼火,更加笃定蒋介石是过河拆桥,坚决不肯跟国民党前往台湾。
然而,到达香港后,生活的困顿,落叶归根的思想让杜月笙十分渴望回到大陆。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周恩来总理也派民主人士接触过杜月笙,希望他能回来。
就在杜月笙和共产党代表接触时,得到消息的蒋介石派人去香港传播了一个消息:“上海人民马上要举行清算大会,公开审判黄金荣等罪人,还要去香港抓杜月笙。”
1951年8月,已经时常昏迷的杜月笙趁着偶尔清醒开始安排他的后事。他叫来了好友和家人将自己的遗产分给妻妾和儿女。而他的遗愿就是:穿长衫马褂,买口好棺材运回上海葬在父母身边。
可是,杜月笙的这个愿望并未实现。
几十年后,已经70余岁的杜美如提到父亲棺椁没有回老家的事还是耿耿于怀。
原来当初杜月笙的葬礼举办后他的棺材一直停放在香港的一家医院里。到了1952年,宋美龄邀请杜姚玉兰、孟小冬等杜月笙的遗孀前往台湾。杜美如也跟随母亲到了台湾。
而蒋介石则派出代表将杜月笙的棺椁移送到台湾,并在台湾选了一处下葬。
杜美如的丈夫是一名空军军官,名叫蒯松茂。1967年,丈夫被外派到约旦大使馆当军事参赞,杜美如随之到约旦生活。没想到这一去就是30多年。
在外的游子总是会想念家乡的味道。丈夫退休后,杜美如和他一起在约旦开了首家中餐厅。一晃几十年过去了。
当杜美如终于能踏上祖国的大地,回到家乡时,昔日热闹的杜家已经不复存在了。父亲和母亲早已去世。弟弟杜维善移居加拿大,妹妹杜月霞在台湾,其他各房的兄弟姐妹也早就没了联系,零落四方。
感慨万分的杜美如只能长叹一声:“只有我回来了,他们都走了。”
但是看到祖国发展的越来越好,古稀之年的杜美如笑道像个孩子。在国外的人总是只能体会祖国强大的重要性。
她已经决定要和丈夫回到祖国定居,多走一走,看一看,好好感受一下祖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