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有一位份属“年妃党”,曾积极为年贵妃出谋划策、争夺盛宠当最终却一举将年贵妃扳倒的尴尬角色——曹琴默曹贵人。这位在电视剧中被最终晋封为“襄嫔”的可怜女人,就是取材自雍正帝后宫妃嫔——“懋嫔”。
清朝后妃分为“三等八级”,分别为:“正妻”——皇后;“高等妃嫔”——皇贵妃、贵妃、妃、嫔;“低等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也就是说,“懋嫔”只是“高等妃嫔”队伍中位分最低的妃嫔,虽能成为“一宫主位”,虽然拥有抚养亲生子嗣的权利,但也只是刚刚脱离了“通房丫头”的队伍。
根据《清史稿》和《清实录》等官方文献的记载,历史上的“懋嫔”大约于康熙三十年左右进入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初封“格格”,也就是俗说的“通房丫头”,乃系皇四子胤禛的第一位女人。
根据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彼时的“懋嫔”大概是“试婚格格”的身份,或许因为外貌出众、性格温和而被皇四子胤禛纳为“格格”。
康熙三十三年,“懋嫔”为皇四子胤禛生育了第一位子嗣,也就是后来的皇长女;
康熙四十五年,“懋嫔”为皇四子胤禛生育了第五位子嗣,也就是后来的皇三女;
雍正皇帝一生共育有4位公主,而“懋嫔”一人就为其贡献了一半!
作为雍正皇帝的第一位女人,还拥有着接连生育两位皇嗣的成绩,为何在雍正元年被晋封为“懋嫔”以后,终生再无晋封?
清朝官方文献对于“懋嫔”的记载并不多,但从仅存的文字记载,我们也能大致推断出原因所在。
1、根据《清史稿·公主列表》的记载,“懋嫔”虽然接连生育两位子嗣,但两位女儿均“未逾月殇”,都没活到满月便不幸夭折。当然,这是清朝早婚早育制度和落后的医疗条件有着直接关系,但高达100%的子嗣夭折率势必会影响皇四子胤禛对其的临幸频率和恩宠程度。
说到底,一个嫁入皇家的女性如果丧失了生育优势,基本可以宣布其后宫生活和丈夫恩宠的终结。再加上康熙四十五年的皇四子胤禛已经开始暗中准备夺嫡,子嗣的繁茂是一个必备的夺嫡加分项,这就必然使得皇四子胤禛将恩宠转移,忽略“懋嫔”。
2、“懋嫔”进入皇四子胤禛府邸的时候,胤禛大约14岁,“懋嫔”大约15岁,还是两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根本不懂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九子夺嫡”时期以后,皇四子胤禛开始考虑外戚家族对自己的夺嫡影响。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懋嫔”出身“内务府包衣”,而且其父宋满只是一个“主事”(正六品的基层文职官员),根本无法给皇四子胤禛的夺嫡带来任何政治帮助。有鉴于此,“懋嫔”也只能慢慢被皇四子胤禛忽略,直至完全消失在其视线中。
3、雍正元年,雍正皇帝按照“嫡福晋”册封皇后、“侧福晋”册封贵妃等基本原则大封后宫。“懋嫔”也就是在这次集中册封中被封为“嫔”,位居皇后、年贵妃、齐妃和熹妃之后。
凭心而论,一个“使女格格”能被直接晋封为“嫔”,已属特殊恩宠。更何况,雍正皇帝继位后便立即投身繁杂的政务之中,根本无暇顾及后宫庶务,甚至没空理会诸位妃嫔。如此背景下,“懋嫔”能被雍正皇帝直接忽略,位分始终停滞也并不奇怪。
总体而言,出身卑微、外戚势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懋嫔”,再有两位子嗣均“未逾月殇”的悲痛经历,彼时的皇四子胤禛势必会将自己的恩宠抽离,转移到能给其带来政治帮助、能为其繁育健康子嗣的女人身上。再加上雍正皇帝登基以后的“以勤先天下”,几乎忽略了所有的后宫妃嫔,“懋嫔”也只能成为众多可怜悲苦妃嫔中的一员,独守寂寞、等待终老。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实录·世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