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没看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诺贝尔文学奖与作品无关

2023-06-30   寒云天

原标题:陈丹青:没看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诺贝尔文学奖与作品无关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一公布,网络上一片欢腾,不亚于当年申奥成功。一时之间,莫言的作品纷纷加印新版,打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号,着实又热卖了一把;网络上各种“莫言语录”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真假难辨,总之在那一段时间,不聊一聊莫言,都算是“落伍”。

不过嘛,有人喜欢,自然也会有人批评,有一部分人就对莫言获奖颇有微词,他们认为莫言得奖只是一种“政治行为”,比如陈丹青就曾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没有读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诺奖与作品无关。”

是这样吗?

· 批评他,至少要先了解他

陈丹青,画家、文艺评论家、作家。

要说起来,他近些年在画作上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但在公开场合倒是真的说了很多话,而且言辞之间也颇为犀利、流传甚广,感觉就算把他“文艺评论家”的名头放到画家之前,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

总结下来,陈丹青对于莫言得奖的观点就是:没有读过他的东西,对他的祝贺只是礼貌,但他得奖和他的作品关系不大,只是诺贝尔奖委员会“识时务”了。

也许这样认为的人很多,但大家应该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即当你想要批评一个人、一件事、一样东西前,至少应该先进行一下了解。当你想批评电影不好看,至少应该先看一遍电影;当你想批评一件事,至少应当先了解一下前因后果……如果什么都不了解,不说这是不是胡说八道,至少就容易被“打脸”。

既然陈丹青已经公开表示,自己并没有读过莫言的东西,又怎么有资格批评他的得奖和作品本身关系不大、只是因为评选委员会想要讨好中国人呢?退一步而言,即使评选委员会真的想讨好中国,那为什么是莫言,而不是别人,是不是因为莫言的作品的确有过人之处,都是需要读过之后才能了解的。

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在读过作品之后才发表意见,也可以算是一种“职业道德吧”?

当然,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由外国人评选的、文学类的奖项,本来就会存在某种“不公平”。比如虽然国内存在很多与莫言水平不相上下的作者,但可能他们作品的翻译度没有莫言高,这就会导致外国人无法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选择莫言得奖。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莫言得奖,可能与“莫言的作品”无关,而与“莫言的翻译”有关。但即使是这样,陈丹青也应当事先调查、再发表这些定性的评论,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 意见领袖,至少不能滥用影响力

发表评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普通人和意见领袖所做的评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人场合发表的意见,其影响力都是不同的。

普通人在聚会时发表一个观点,影响并不大;而意见领袖在正式场合发表意见,则很可能影响到公众对于事物的判断。

公众人物,尤其是有一定号召力、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接受采访时发表的意见,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很多人普通人的判断。

很多原本没有看过莫言作品的读者,非常可能受到这样的言论的影响,也抱着“莫言得奖只是一个政治行为”的心态,而放弃莫言的作品。这无疑会对莫言作品和声誉造成巨大的影响。

虽然在三年后,陈丹青还在一次沙龙活动中表示“在看过莫言的一些讲话后,觉得他还是挺有意思,很想去读一读他的书了”,但这句话的传播度就没那么广了。

就如同“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一样,公众人物对于事物的评论——不管是褒奖还是批评——都可能对普通人的观念、选择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事后挽救、弥补也非常困难,因此,尤其是公众人物在张嘴之前,至少应该先想清楚、做好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的准备。

相比之下,刘震云的情商就高多了。同样是被记者追问,刘震云的回答是:“莫言获奖,你问我什么感受。这就像我哥娶了我嫂子,洞房花烛夜时我是什么感受一样。”然后,他又表示:“祝他愉快。莫言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如果是阎莲科获奖,也很正常。

没有定性的评价,一句“很正常”,不仅夸了莫言、夸了其他作家,还给了普通人足够的余地去自由选择到底要不要看莫言的作品。

谨慎的评论,是一个公众人物的本分。公众人物不该滥用自己的影响力,这不仅仅是对普通大众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公信力的消耗。

· 迈入新世纪,至少别再妄自菲薄

陈丹青的观点受到追捧,很有可能也是因为部分国人的文化不自信在作祟。

诺贝尔奖,和举办奥运会一样,一向是国人心中的“执念”。奥运会办过了,执念消除了;可是诺奖一直没拿到,执念一直都在。

加上前几年国内文化圈、影视圈内各种抄袭、粗制滥造的圈钱作品频出,让人十分失望。这难免会让人沮丧,毕竟中华文明流传千年、我们的文化也曾引领世界潮流,而如今受追捧、高评分的大多是外国作品。

可能是为了自我安慰,坊间一直流传着“鲁迅拒绝诺贝尔”“老舍、沈从文错失诺贝尔”这样的传言,仿佛这样就能显得我们并没有落后于世界。

而一朝得奖的莫言,知名度并没有那些鲁迅、老舍、茅盾、沈从文这些大师们高,一部分人正是因此“有理有据”地认定这是诺贝尔在讨好中国。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诺贝尔在“讽刺”中国。因为莫言的作品批评、讽刺了不少社会和历史问题,是在“揭露我们自己的伤疤”。

但是,都2020年了,不如让我们自信一点,因为我们其实从来都不缺乏出色的作家、优秀的作品,莫言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而且只要看过莫言的作品,就能知道他的作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宏大的叙事场面、细腻浪漫的描写,他写过苦难,却也不仅仅只写苦难,他配得上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贬斥社会现象,本就是一个作家的责任,《茶花女》《悲惨世界》《阿Q正传》……有很多伟大的作品都在贬斥时代、讽刺人性,但这丝毫不妨碍它们被称颂至今。我们也从来都没有认为,这些作品的流传,是因为有谁想要讽刺某个国家。那么,到了莫言,我们也不必“双标”。

自信点,因为在将来,我们也可能会拥有更多的诺贝尔奖。

如果你坚持要认为莫言得奖,只是诺贝尔在讨好或者讽刺中国,不如认真读一读他的作品,再做出评论。看过之后,你依旧可以选择不喜欢,可以说“果然是个政治行为”,可以说“还有很多值得诺奖的作家”,但至少你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更有底气,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