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海鲜面的浙江争霸赛

2019-07-24   末末silvia

每年夏天,都是吃海鲜最好的季节。身在江浙地区的人是幸运的,驱车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就能吃遍东海的海鲜。

而当面食和海鲜相遇,一场博弈就此展开,新鲜捕捞上来的海鱼、蛏子、贝壳、虾蟹等可不是拿来蜻蜓点水、锦上添花的,它们结结实实地占据了一碗面中近一大半的体积。

但如果没有浸润汤汁的面线,这碗海鲜汤似乎又不那么好入口。

看似简单的面和海鲜的结合,背后也有很多的学问。我们不妨回望过去,从遥远一点的过去开始说起。

海鲜面的诞生,依附于中国人长期以来对海鲜食材的探索,《诗经·小雅》里有一句诗叫“炰鳖脍鲤”,这个“炰”字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字是象形字,就是把鳖用泥土包起来放在火上烤,烤熟了以后再吃,其实到现在为止有些地方的鸡也是这么烤的。鲤鱼是“脍”,怎么个做法呢?

它很时髦,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的生鱼片。这个字,最早按照我们古人的说法是“生肉为脍”(《汉书·东方朔传》)。脍肯定是生的肉,当时牛肉、羊肉、鱼肉都可以做脍食,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畜产动物做脍不合适,后来“脍”就改成鱼字边的“鲙”了,此后我们吃的鲙就是鱼片。

在很久以前,古人就知道要如何烹制海鲜。吃货杜甫还曾经写过一次自己吃生鱼片的经历:严寒的冬天,在黄河的冰面上凿一个洞,把鱼取上来,从渔人手里交给厨师,厨师把它制好,然后拌上葱末端上来。

那种讲究劲,也是海鲜之后有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初始力量。

2000多年前,第一根面条在西安诞生,西安位于的陕西渭河流域,是我国的小麦原产区之一。丰富的水土资源,推动小麦产业,打开了面食文化发展的第一篇。

还是吃货杜甫,他在吃了类似当今菠菜面的夏季凉面条后,觉得有“经齿冷于雪”之感。当时,太多的民族、风俗、饮食在西安交流碰撞,有的被接纳,有的被抛弃,在这个过程中,面条却一直不停吸纳、融合、发展。

而当面食因为人口迁徙等政治因素登陆到沿海城市,就和海鲜一起,碰撞出了一碗海鲜面。而又历经时代的发展,有了一碗好面有了食客独特的评判标准。

如何评判一碗海鲜面? “海鲜食材关键肯定是要新鲜的。”汤头的咸与淡,加上酱油的比例,都要合适。海鲜煮的熟度,也是讲究,一碗面上桌,汤也要烫口。此外,辅料中,口味合适的榨菜和咸菜也很重要,“能做好这几点,海鲜面的口味,基本都不会差了。”

面、汤和辅料是组成一碗面的三要素。

在浙江吃海鲜面,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舟山。舟山人的海鲜面不放味精,鲜味全在汤里。之前去过一家当地人推荐面馆,叫做阿乐面馆,大约就能代表舟山海鲜面的水准。


浇头是海鲜面的主食材,有各类应季的小鲜,滑皮虾、梭子蟹、小黄鱼、蛏子、红虾、对虾、花蛤···还有已做好的熏鱼、手工鱼丸、肉丝、大排等。

在舟山的各大面馆,所有海鲜几乎都是透骨鲜地上岸,即刻被送到了面馆里。几十种小海鲜铺满案台,食客像点麻辣烫似的爱吃什么选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挑两粒蛏子、拣三颗蛤蜊、硬壳虾软壳虾各两对,最后煎带鱼一小段压底。各取得量小,这么东弄西弄,已铺满一碗。相对自己再好些的,再搞只海蟹入面。

海鲜面的烹饪迅速非常快,老板一股脑地往锅里一扔,再放入面条,动作一气呵成,不到两分钟一碗海鲜面就端到了客人面前。

但在此之前,各家老板们会先熬一锅汤底。每家海鲜面馆的差异,主要就在于汤底——海鲜面汤色重香醇、清透。

正宗的舟山海鲜面的汤底主要选用肉汤,因为单纯用海鲜熬汤会太腥,好的汤底以烧制浇头如红烧大排,红烧小排产生的卤汁制成,配以熬煮鱼丸,肉丸的底汤,汤的鲜味由此而来。

煎炒过后的鱼肉、小鲜加入汤底,再将沥过水的面放入锅中,大火烹煮,最后点缀一点鸡毛菜、时蔬,面汤呈现褐红色,海鲜面就制作完成了。而阿平面馆的肉丸都是手工做的,水准不错,所以风云了二十年生意业一直火爆。

对于舟山人来说,没有放熏鱼的面是没有灵魂的。而阿平面馆的熏制的马鲛鱼尤其好吃,入口微酸,可以选上几块当浇头。

新鲜的配料,好的汤底还没完,因为面条还没登场,对于一碗上好的海鲜面来说,面也很重要。

面正不正宗,老餮第一眼就能看出来,舟山的海鲜面用的是舟山特有的米面,由大米制成的米面细而长,韧而爽,久煮不糊不坨,条条可数。米面配海鲜烧出的汤头尤其鲜美。

而另一种面,则是切面,宽宽的切面一般是机器做出来的宽扁面,口感柔软。深传沈家门人喜欢米面,定海人喜欢切面。

鳗膏面、熏鱼面、熏带鱼面、鲜带鱼面、小鲜面、虾面的身影在菜单上甚为活跃。

除了舟山之外,宁海象山,台州,温州,这些爱吃海鲜的重地也喜好海鲜面。

只要你敢选,几乎所有的海鲜都能下到象山人的面碗里。小到花蛤、元贝、蛏子这样的贝类,虾姑、白虾、皮皮虾、石蟹这类小海鲜,亦或是黄鱼、鲳鱼、白蟹这类的大货都可以做,当然海鲜的种类就决定了这碗面的价值。

相比于舟山海鲜面,象山海鲜面更接地气,所有的海鲜都是从石浦渔港运送而来,所有的海鲜浇头都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烹制,将全部的鲜味都保留了下来。

这里是“中国梭子蟹之乡”,有着“海鲜王国”的美誉。螃蟹真的是亮点,而且很便宜,一碗面二十几块,真的良心价。除了新鲜多源的海鲜,宁海的海鲜面离不开如江南水乡般婉转却又有韧性的手工面加持。


象山比较出名海鲜面馆的有东大面馆、大胖面馆、胖嫂面馆、四大胖面馆等,认准胖字就可以。

出了象山到达温州,温州的海鲜面,以乐清的清江三鲜面最为著名。以前大家说的三鲜面是指用天鲜(鸡肉)、地鲜(猪肉)、海鲜做的面。而很多当地渔民,外出捕鱼时没有其他佐料,只能用打上来的水产品下面。久而久之,清江三鲜面就成了纯粹的海鲜面。

三鲜面要用粉干烧,海鲜可以是小黄鱼、跳鱼、牡蛎、蛤蜊、虾或者蛏子,也可以根据口味再加蝤蠓。佐料则是蛋花、肉末等。

和其他地区的海鲜面不同,三鲜面的制作过程略微有些缓慢,要先将主料细粉干放入水中煮熟,捞起来放一边冷却一下,再开始准备配料。


将生姜剁末与鸡蛋混合、搅拌,放入热油中炒碎,熟后起锅先放置在一旁。然后依次将选好的海鲜和佐料食材等放入锅内炒,然后加水烧开,等汤烧开的时候放入刚才炒熟的姜末鸡蛋以及细粉,最后放入少量新鲜蔬菜以及葱段、蒜片、姜片,再烧一会就可以了。

最后海鲜面杀出了浙江,往福建,广州,海南一路进发。

闽南风味的海鲜面,在制作过程中选料讲究,要求严格;面条选用优质面粉;再选用上等的干贝,老母鸡,大骨段等干海产品熬制高汤;精选香菇,虾干,海蛎,五花,花蛤,鱿鱼为辅料。

海鲜面遇上了沙茶风味,遇上了当地特色的面线,产生了很多有趣的结合体。里头有时候还会加一整块的醋肉,香喷喷的味道浸染得汤底更加浓郁。


海南人民也把海鲜面,当作日常必备。海南人民夏日必吃的便是海鲜面!海鲜面 有皮皮虾、蟹、元宝虾、还有、蛤蜊。

来感受一下海南面馆的清晨:

这样的小馆子里,有海鲜面最初,最简单的样子。

即便跨越中国,在海外你仍能看到海鲜面疯狂地在迭代,融合,发展。像是这碗在网红餐厅吃到的泰国冬阴功海鲜面,应该就是当下时代的有趣存在。

海鲜面最后的争霸,似乎也没有个最终说法,每个食客心中都有自己在意的一个标准。但历经千百年的沉淀,从面条到海鲜烹饪,一碗海鲜面有着很多的表达方式,它基于地域,却又万般融合。

这就是探索食物的乐趣。而对于食客而言,重要的是夏天要有仪式感地吃掉一碗海鲜面,不论是在什么地方,或者干脆自己做。

吃完这碗海鲜面,夏天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