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正在走向消亡的国产啤酒,是如何诞生的?

2019-09-03   末末silvia

在中国人的饮酒历史中,啤酒是外来品。在啤酒到来之前,中国人更多在烈酒上探索,白酒,米酒,黄酒等,这些酿制工艺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相对都会更完善,也更东方一些。回忆一下古装剧,我们常能看到宫廷中有各类美酒,而即便在市井也有一大碗的白酒,武松打虎之前还有来几碗壮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啤酒以战争的方式被带到了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各个地方都产生了很多国产啤酒,如青岛,如我们江浙人喝的千岛湖啤酒。而当下的年轻人则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对于精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今天和大家来深刻聊聊啤酒这回事。

啤酒的诞生

啤酒的历史很久远,据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中的记载,啤酒的起源可追溯到9000年以前,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地区,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谷物制造酒类饮料,而在公元前4000年该地区已用大麦、小麦、蜂蜜酿制16种啤酒。

而德国成为啤酒之王,则是因为它在啤酒工艺探索的路上,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在十一世纪到十二世纪,加入酒花的啤酒在德国问世了。最早(736年)酒花作为一种草药由斯拉夫人在德国南部地区种植,并用于啤酒制造。随后人们逐渐感受到酒花具有独特的清爽苦味,同时酒花能防止啤酒的腐坏,还能延长啤酒的保存期。

1480年以德国南部为中心,发现了下面发酵法,啤酒的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啤酒制造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啤酒以德国为中心,开始向世界扩散。1524年酒花从荷兰传入了英国,伊丽莎白一世,这位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王,喜欢上发酵啤酒,她将四分五裂的英国变成了世界强国。

1664年修道院的啤酒开始大量的涌现,法国的修道院放宽了修道士修行时的戒律。法国修道院的啤酒传遍了欧洲,当时修道院都开始自酿啤酒。

17世纪初荷兰、英国的新教徒把啤酒技术带入了美洲新大陆。

在我看来,每一种酒都有自己不同的属性,如果白酒代言的是豪气,胆量,黄酒代言的是情意,那啤酒代表的就是自由和反叛。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厌倦千篇一律的工业拉格啤酒(Lager),而开始怀念当初那些味道多变、口感浓郁的传统艾尔啤酒(Ale)。

美国精酿啤酒革命的开始,与波西米亚的文化运动也有关系。嬉皮士作为与主流分庭抗礼的对立文化,嬉皮士们抵制高度军备、全球冷战、种族隔离,尤其是高度工业化,他们认为工业化扼杀人性,带来了没有计划的生产和对环境无底线的破坏。

60年代的嬉皮士

美国第一家精酿啤酒公司铁锚啤酒,就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立了。

美国的这场精酿啤酒革命,首先实现了精酿啤酒从业者选择原料和工艺的自由;第二阶段组建社团,利用法律武器消除精酿啤酒行业遭遇的限制和约束;在第三阶段,改变人们对精酿啤酒的认识,实现对生活和社会的全面改变。

手工酿酒

啤酒发展的背后,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也是人们思想的改变。

中国啤酒的发展

1860年以前,啤酒在世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但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却完全不知道啤酒是什么,啤酒并不适合当时中国的日常生活。

啤酒在中国的发展,其实背后是一段悲壮的历史,当我们的国门被强行打开后,需求就此诞生。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根据相关条款规定,英国公使最先进驻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德国等其他列强也纷纷在此建立使馆。

啤酒是德国人最钟爱的饮品,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把啤酒带到哪里。1862年德国设立使馆不久,便把啤酒带入了东交民巷,从此北京出现了啤酒。

据《八国联军目击记》载: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德国军队也把啤酒带到了京城,当时存装啤酒的木桶是用橡木制作的,显得很笨重。八月中旬的北京,天气还很热,德国士兵敞胸露怀,毫无顾忌地在街头畅饮啤酒,随后将啤酒桶弃置于街巷之中。这是有关啤酒在北京的较早记述。

中国的华工第一次品尝到这种略带苦涩的饮料,觉得像是汤药,又像是马尿,感觉怪异得很,吃了一口便吐了出来。

后来,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啤酒厂——乌卢布列希夫斯基啤酒厂(哈尔滨啤酒厂前身),1903年德国人和英国人合营在青岛建立了英德啤酒公司(青岛啤酒厂前身),此后不少外国人在东北、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建厂。

辛亥革命后,一些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提出了“实业救国”口号。中国人也开始在国内建设自己的啤酒厂,1913年春,山东福山商人朱克赓(字东海)在京西玉泉山办了“玉泉啤酒汽水公司”。他改造了原宫中御酒配方,引进西方啤酒汽水生产技术,很快酿造出第一批啤酒汽水。

1915年,张廷阁和郝升堂在参观“玉泉啤酒汽水公司”后觉得这只是“带果味的汽水”,并不是真正的啤酒。于是,他们在广安门外旧观音寺11号兴办了北京第一家啤酒厂“双合盛五星啤酒汽水厂”。酒厂采用清宫御用的玉泉山泉水,所用粮食多选自浙江、直隶(今河北)徐水的大麦,制酒用的酒花由捷克进口,酵母由丹麦进口。

后来,1921年“五星啤酒”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两项大奖,1929年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但当时的啤酒更多的是出口给外国人喝,或者卖到外国人多的城市,中国人还不太买得起啤酒。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地都投资新建了啤酒厂。

建国后因为发展的需求以及粮食问题,慢慢降低了啤酒的生产。到了改革开放后,才迎来了爆发式增长。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有90多家,产量达到37.3万吨。由于当时很多事国营酒厂,所以生产的啤酒很多是以所在区域命名的,如珠江、燕京、千岛湖、乌苏等等。

建国初期 哈啤厂

国产啤酒品开始以地域为发展点,形成规模,产区,品牌。

那些我们熟悉的国产啤酒

北京

北京的市民最初认定的是五星啤酒和北京啤酒。五星啤酒我们在上面说了,它是北京的第一家酒厂,还拿了国际的奖。而北京啤酒则是1941年诞生的。两家酒厂一东一西,于是便有了“城东买北啤,城西买五星”的说法。

当时每天生产的啤酒只够卖两三个小时,远远供不应求。1980年,在人们的强烈呼吁下,燕京啤酒厂的前身顺义啤酒厂破土动工了。

而燕京啤酒虽是后起之秀,却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从小到大,从地方集团成为了全国跨地区集团。1997年燕京啤酒在港股和A股上市,次年就创造了1.87亿元的净利润,数年领跑中国啤酒行业。然而,又一个20年燕京啤酒回到了原点,2017年燕京净利润只有1.61亿元。

而后来北京五星啤酒厂被被青岛啤酒收购后,品牌已经销声匿迹了。虽然燕京啤酒比较低迷,但仍然是国货啤酒的主力军,在北京、广西拥有85%的市场份额,在内蒙市场份额也超过75%。

青岛

青岛啤酒从前身到现在,发展了有一个世纪,同样是酒里面的老大哥。那时候人们都用家里的锅碗瓢盆来装散酒,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塑料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塑料袋价格便宜不说,还方便,随用随销,提起就能走,瞬间秒杀了其他容器,成为青岛人民盛散装酒的首选。

青岛啤酒则采取青岛和崂山双品牌策略,抢占全国市场;青啤强势区域在山东和陕西(汉斯啤酒),在上海、广东、河北、江苏、福建等市场拥有相当的份额。

那些正在走向消亡的国产啤酒,是如何诞生的?

浙江

浙江是我国的啤酒大省,且啤酒产量一直名列前茅。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西湖、千岛湖、雁荡山、钱江中华、紫竹林、双鹿、大梁山等等。杭州人算是比较坚守的,即便嘉士伯,青岛各类巨头入侵,但在本土还是很多人喜欢喝西湖啤酒,千岛湖啤酒。

像千岛湖啤酒采自国家一级水体的千岛湖源头活水,天然纯净,味道甘冽。淡爽型啤酒对水质的硬度极其讲究,千岛湖水属2度软水,水质稳定,天生适合酿造淡爽型啤酒。

家里人都还蛮喜欢的。

云南

云南的第一家啤酒厂昆明啤酒厂以“白龙潭”为注册商标,开始了云南自有品牌啤酒的发展之路。如今我们去到云南,能看到的却是风花雪月啤酒,这是游客必点的。

风花雪月啤酒是只有云南才有的酒,是大理人民最爱喝的啤酒,酒厂就在大理苍山脚下,水源来自苍山斜阳雪峰源水,天然矿泉。

哈尔滨

哈尔滨的哈啤,广告打得特别响亮。外地人常常用“喝啤酒像灌溉”来形容哈尔滨人的豪饮。哈尔滨是全国最早生产啤酒的城市,早在1900年就有了中国的第一杯啤酒。

宁夏

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西夏啤酒,在宁夏算得上是一枝独秀。如今,西夏啤酒被嘉士伯并购,但虽然并购了,至少名字还是留了下来。

除上述企业外,目前我国啤酒企业还有400多家小啤酒厂。随着我国啤酒消费量增速的放缓和行业持续整合,这些中小啤酒厂商将被淘汰或被兼并。

上海酒厂

天津酒厂

重庆酒厂

辽宁酒厂

传统的酒厂在消逝,而在消费升级的时候,国产啤酒也面临着口感上的灵魂拷问。

大麦价格也在不断增长,而国内啤酒业85%的大麦都需要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国产工业淡啤只好逐年增加辅料,靠“偷工减料”来压低成本、获取利润了。于是,国产的啤酒就给人以淡出水的印象。

国产啤酒的原麦汁浓度普遍较低

而遵循巴伐利亚“纯酿法”的德国啤酒。因为只用大麦芽、水、啤酒花和酵母四种原料酿造,这类德国啤酒麦芽香气浓郁,风味口感醇厚,连浮在酒体上的泡沫也绵密扎实得多。

精酿啤酒运用传统方法和原料酿造的全麦啤酒,由小型、独立酿造商制作。这是“活的”啤酒,没有经过巴氏高温消毒和过滤,我们感受到酵母在瓶内持续发酵的风味。

精酿啤酒时代

基于技术,时代,思想的改变,人们对于这种原生,带感,充满自由的啤酒越发向往。

啤酒的世道好像变了,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精酿啤酒。德国啤酒,比利时啤酒在市场的销量越来越好,喝过精酿啤酒,人们忽然觉得国产工业啤酒淡得要命,再难入口了。

这也是当代国产啤酒转型的时期,“回归原味,强调极致的体验”,这些都是啤酒的当代命题。

互动:来聊聊你们家乡的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