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好”这件事,我们和父母总难一致

2019-12-08   三联生活周刊

老爸悄悄对我说,

“这次带回来的还不错!”

回顾2019,对于“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探讨时不时冒一冒,从年初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项的《包宝宝》,到票房突破49亿的电影《哪吒》,以及现象级影视作品《都挺好》和《小欢喜》,或多或少都涉及了传统的、颠覆的、理想的、甚至是畸形的家庭关系。很多时候,失衡的情感寄托让一方的“为你好”给另一方造成了不便或压力。

电视剧《都挺好》剧照

极端情况就如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中描述的那样。事实上,我们和父母经常会经历彼此都是“为你好”却搞得谁都不好,原因倒不至于上升到情感勒索那么严重,绝大多数仅仅是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观念差异。

刘闻雯

环球旅行自媒体人

环球旅行自媒体人刘闻雯最初在选择自由职业的时候,她的母亲极力反对,并联合家里的亲戚朋友恩威并施,劝她“迷途知返”。

在上一辈人看来,一个女孩,离乡背井,若是有个稳定的工作还有安定下来的指望,所谓“自由职业”听起来就像流浪。确实,十多年前,自由职业还并没有现今这般普遍,对于非一线城市的人来说更是难以想象的状态。老家的流言蜚语不可避免,那时刘闻雯的母亲经常给她打电话施压,要么找个正式工作,要么回武汉。

僵局持续了许多年。每次假期回家,刘闻雯总是先要经历母亲热切的嘘寒问暖,随之而来的就是规劝和规劝未遂而引发的争执。刘闻雯明白,母亲足够有资格和责任去“审视”她的选择,出发点也是为了她好,即便那些好意可能并非她真实所需。在这段无声的抗争中,母亲也在默默观望。虽然没有常人眼中成功的物质标志,但每次“历尽千帆”回到家都让刘闻雯觉得精神富足。在她看来旅行是方向,家才是终点。

随着刘闻雯从偶尔需要父亲贴补的旅游爱好者,到成长为经济独立、具有话语权的旅行达人,渐渐地母亲也不再那么固执己见了。2013年,刘闻雯开始带父母旅行,周围的亲戚朋友看了也认为她的工作挺有趣。然而,“有趣”并不代表轻松,旅行达人不仅要克服时差满世界飞,还要及时编辑图片和稿件撰写、发布游记,经常夜以继日地连轴转。

看在眼里的母亲心疼极了,又想劝她换一个朝九晚五、生活规律的工作。不过,和上一次不同,面对意见不合,母亲能和刘闻雯敞开心交流,而不再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她身上。

改变来源于感同身受的体验,也许是走得多、见得多,母亲有所改观。刘闻雯记得一次海岛旅行中,母亲自然而然地跟年轻人“打成一片”。在家时,母亲也乐于尝试刘闻雯从各地旅行淘来提高生活品质的新玩意儿,比如戴森无绳吸尘器,不仅因为科技感十足、方便好用,最主要用起来很时髦。

当我们成长为更独立、更强势的一方时,也很容易把自认为的“好意”强加给父母。对于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每年春节才有足够长的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尽孝心。

然而,这一时期也成了不同生活方式“对峙”最激烈的时候:比如年夜饭想让父母尝试一下法餐和饺子的混搭,结果老人吃不惯;比如老人想趁着假期多和我们聊聊天,可我们却牢牢抓着手机不放,无奈工作不放假,人在心不在;再比如我们想用“新年货”来弥补平时缺失的陪伴,很多精挑细选的礼物却与父母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Webber

在上海工作的都市白领

在上海工作的Webber平时很注重着装搭配,包、鞋、配饰一类的消费不少,所以趁机也送了妈妈一个名牌手袋。

可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你在外面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要浪费钱?”

这类因为“消费观”不合的冲突太常见了。大部分“中国式父母”都是“储蓄型”的,习惯货比三家,少花一分是一分。事实上,买看似价格高、但被“刚需”且能持续使用的东西不能被算在“乱花钱”的范畴里。真正的乱花钱是买相对便宜却不耐用的替代品。

手袋之后,Webber试图送一些更“实用”的东西。他想着爸妈退休了应该花更多时间在兴趣上,就送了声控扫地机器人,以免他们为做家务费腰费力气。没想到爸妈嫌机器噪音大,在家里碍手碍脚。尽管从数据上看,机器人的覆盖效率远高于人工,他们仍然声称它没有人自个儿打扫得干净。

这让Webber意识到,“习以为常”的力量有多强大。对有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除了对于新鲜事物本身的不适应,更多的抵触来于原本的生活节奏较单一,日常琐事带来的“参与感”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于是,Webber把帮他解决柯基掉毛和家居清洁的全能装备——戴森无绳吸尘器推荐给了爸妈。

一开始他们弄撒了柴米油盐还是习惯拿抹布或者扫帚来清理。在Webber悉心介绍了各种吸头功能后,他们使用戴森的频率变高了,同时也养成了每周吸床除螨的习惯。慢慢地,尝到“甜头”的爸妈认可了这件不算“乱花钱”的选择,Webber想要传递的心意终于完成了“无缝对接”。

一家人在一起忙活着做家务的回忆总是温馨的,Webber记得小时候在湖南老家过年,因为爸妈工作忙,大扫除总是拖到除夕夜放假来做。那时候一边准备年夜饭,一边盘算着要怎么收拾、擦地。光是亲戚带着小孩来吃顿饭这个场景,留下各种匪夷所思的垃圾就会钻得满屋都是,更别提初一放过鞭炮之后留下的满地狼藉。他感慨,普通的扫帚、拖把可就远远比不上一把戴森的效率了。

由于观念差异,很多时候,两代人对“为你好”的理解无法达成一致。面对类似的“矛盾”,只有设身处地思考与理解、求同存异,才能找出解决方案。这也是戴森工程师在解决不同文化、国家和地域所面临的真实清洁问题时,所选择的处理方式。

Dyson(森)

实验室黑科技 vs 日常清洁难题

在戴森在英国马姆斯伯里研发中心的灰尘拾取力实验室里,有个储物柜塞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食物,尤其是易产生碎屑的那类,“中国牌”恰恰瓜子也在里面,不过它们并不是用来拆了吃。这间实验室专门用于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处理不同表面的清洁问题。因为测试所需,室内温度控制在23度,湿度控制在50%,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标准化,如此才能确保测试在改变参考变量时,直接影响效果的是机器本身。

正在进行测试的

戴森地面清洁吸头

两个正在进行测试的机床分别监测戴森地板清洁吸头——软绒滚筒吸头,在硬木地板上的表现。虽然大部分欧洲家庭的地面都是地毯,但是在中国和很多亚洲国家,硬地板更为常见。

在储物柜旁的架子上可以看到数十种不同类型的硬木地板和地毯。无绳吸尘器的吸头以恒定的速度往复做着清洁工作。透过放大的慢镜头,可以看到每一次吸头是如何将深藏在地毯中灰尘的吸除过程。除了监测吸头的表现,工程师们还要处理测试所得的运算数据,找到吸头内的“铲动”部件与地毯或硬地板更有效的互动方式。为了尽可能提高吸头的表现力,工程师会根据不同国家的特色食物残渣设想用户可能面临的清洁挑战,为清洁测试制造更多阻力参数。虽然他们永远想象不到中国厨房和餐厅在一场盛大宴会之后会遭遇什么,但幸好大部分狼藉的本质是类似的。

在气旋产生的高速离心力作用下,灰尘体验的是被79000G的力量吸入,并迅速被拆解、过滤,最后被收集在集尘筒里。从1999年至今,戴森在数码马达的研究开发上已经投入超过2.5亿英镑。全球团队规模超过百人的马达团队研发团队善加利用在机械、电气、电子、航空、材料和软件领域的专业技能,设计更高效、更强劲的马达。现代家庭环境用得着如此强大的吸尘器么?

戴森DC24吸尘器的设计手稿

拥有双层气旋设计的DC46吸尘器手稿

戴森吸尘器直驱式吸头内双螺旋刷条的设计

记得在电影《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中,莫里亚蒂问福尔摩斯:“你知道灰尘主要由人的皮肤组成吗?”后者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知道。”事实上,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家庭灰尘中有三分之一是室内产生的,总的来说,比较常见的是人体皮屑,如有宠物还有它们的皮毛垢屑,以及以皮屑为营养来源的尘螨。另一方面,室内活动的痕迹也能从灰尘中体现出来,除了烹饪留下的食物残渣,床单、衣服上的纤维微粒,还有吸烟人士留下的颗粒悬浮物。甚至是你不常留意到的不知何时爬进家里的昆虫,在某个角落留下了它们半腐烂的躯体以及附着在上面的霉菌。

戴森在英国自有微生物实验室 ,灰尘样本是从世界各地“众筹”来的。微生物实验室里的生物学家和科学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和这些微生物打交道。广泛的灰尘来源,有助于了解家庭环境的室内颗粒物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左右滑动,探索戴森英国自有微生物实验室

透过显微镜,分析样本里“可爱”的螨虫精神抖擞。戴森工程师说,很多人不知道家庭灰尘里有这么多“活着”的小生物,有次他在朋友家看到快装满了的集尘筒连着吸尘器的杆儿靠在墙上,他立刻让朋友把它清理掉,那简直就是微生物动物园。不仅如此,灰尘混合物中还包括对服装、家具进行保护处理的阻燃剂等化学物质,它们能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开窗、开门和通风口也会吹进灰来:泥沙、花粉,极细的土壤颗粒等等。其中的部分物质可能对健康造成威胁。

更洁净、更舒适的家庭环境可以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为此,戴森工程师一步步将概念和想法从草稿变为实现,针对影响使用体验的不同部分,拆解问题、逐一攻克来完善产品性能。在这个过程中,技术需要得到公司研发部门上上下下多个团队的支持,马达、电气、分离系统、原型设计、吸取、声学、优化……仅仅是其中的几例而已。每支团队均会为一台机器的其中一个部件的开发提供建议,确保部件能够发挥出最优功效。

戴森V11 Absolute智能无绳吸尘器

以戴森V11 Absolute智能无绳吸尘器为例,有315位戴森工程师在产品上投入心血,仅研发中所制造的零部件原型就多达32,500个。不断极致化的解决方案背后是戴森每一位工程师、以至于整个企业,以用户体验为先,并习惯迎接新挑战的信条。

中国新年即将来临,东西南北地区的大扫除难题各不相同:北方干燥的室内易产生灰尘死角;相比之下,南方湿冷更易滋生细菌。戴森V11 Absolute智能无绳吸尘器结合软件与硬件,为不同家庭的深度清洁提供了轻松高效的解决方案。不仅如此,用户更具个性化的清洁体验依托这项从节前就开启的“家庭团队清洁项目”丰富了家的回忆。

关于“戴回家”新年大扫除他们说

0/1 刘闻雯:

“我负责擦玻璃和灯,父母亲负责其他的地面清洁工作。最有趣的是母亲自从喜欢用戴森打扫以后,因家乡口音总发音成‘泰森’。我还为此给母亲录过一个小视频让她承认这个错误,很搞笑。武汉过年家里很冷,最大的挑战就是热水很快就变凉了,擦玻璃擦桌子都会觉得手冷。用戴森给灯除尘免去了用水擦的麻烦。”

0/2 Miss不吃藕:

“我觉得高处的柜子、灯具以及低处的床及沙发下面比较麻烦。我的床下方还压了一条地毯。用了戴森无绳吸尘器后一切都简单了。我妈以前年三十一定要我从早上8:30就起来打扫,说这是新年最吉利的迎接方式。我每次都累惨了,坚持一小时一定得躲到外面去一会儿。现在家里换了戴森,我妈的态度180度转变,一句话你别插手了。”

0/3 Webber:

“因为有狗在,其实家里最多的永远是它的毛,无穷无尽。虽然平时也在打扫,但为了过年总会想要清理得更彻底一些,最耗时的就是要把各种粘毛的床单、靠垫、枕头、毯子甚至是窗帘都打理一遍,真心是有了戴森吸尘器之后,得益于它有针对床褥和织物表面的吸头,这件事才从地狱难度变简单了点。”

(图片来自戴森、unsplash、视觉中国)

策划:三联.CREATIVE

作者:达达

设计排版:宋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