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一段斗殴的视频又把扫楼式筹款推上风口浪尖。
这段“水滴筹员工暴打轻松筹员工”的视频播放量近千万。
网传视频显示,一穿蓝色上衣的男子躺倒在地上,一名身穿黑色竖条纹外套的男子用脚揣其头部和颈部,一女子在旁边喊道:“水滴筹打人了”。
4月15日水滴筹发声明称,网传视频并不全面,此事系因轻松筹员工言语威胁和污蔑导致双方产生肢体冲突和斗殴。目前当事员工正在当地派出所接受调解,水滴筹将尊重和配合警方的处理决定。
水滴筹还透露,双方的冲突已经不止一次。近期,轻松筹团队内部以水滴筹为假想敌,公开张贴“干死水滴筹”的攻击性标语,并且明确针对水滴筹开展了一系列不规范的挑衅、骚扰和破坏小动作,致使线下连续发生数起双方纠纷和冲突事件。
水滴筹称,4月1日,轻松筹山西运城地区员工齐某因破坏水滴筹宣传物料,被水滴筹员工师某制止后,对师某大打出手导致师某鼻骨骨折、脸部多处受伤;4月12日,轻松筹福建厦门员工杜某破坏水滴筹宣传物料,被当地警方处理,目前已出具道歉信表示此行为系轻松筹公司领导指示下所为。
轻松筹也随即发出声明,称“保护员工,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轻松筹称视频中发生的事情是真实的,对于水滴筹的暴力行径,已经向当地警方报案。
轻松筹表示,水滴筹员工扫楼被举报,怀疑是轻松筹所为,就大打出手,蓄意报复。水滴筹多次对轻松筹员工恐吓、挑衅,主动调情冲突。轻松筹还称,水滴筹多次、在多地,殴打包括轻松筹在内的多个同行。
轻松筹还贴出了微信对话截屏以及新闻截图,展示水滴筹员工恐吓轻松筹员工。
4月15日下午,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公安局政治处工作人员表示,公安局确有接到前述相关警情,已经介入调查。
警方出具的处罚结果显示:现查明李某(水滴筹员工)于2020年4月13日10时40分许伙同刘某在石家庄市裕华区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三号病房和五号病房楼之间的通道口殴打刘某(轻松筹员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现决定对李某(水滴筹员工)行政拘留十二日,并处罚款伍佰元整。
在去年年底,一段卧底“水滴筹”视频曾被曝光,视频中曝光筹款顾问地毯式扫楼,挨个病床问病人困不困难,需不需要筹款帮助。
这些“志愿者”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末位淘汰……
曝光后,不少网友表示寒心:
除了扫楼拉人头,水滴筹平台上还多次被爆出“诈捐”事件。
2018年,一名大二女生黄某因病重,其母亲通过水滴筹平台筹款25万余元。随后被网友扒出筹款人其实家境殷实,家中有房有车有店,怀疑其诈捐。黄某随即通过QQ空间回骂称:“我妈能挣钱关你什么事?老子家里住的房就算几百万关你什么事?”
去年浙江杭州萧山一女子称父亲患有胃癌,众筹20万元,但之后于微博炫富,被质疑“诈捐”。去年6月,水滴筹方面回应称,筹款人同意将之前所筹得的8547元原路退还给捐款者。
2019年11月6日,北京朝阳法院宣判了一起全国首例因网络个人大病求助引发的纠纷,法院认定筹款发起人莫某怡隐瞒名下财产,于2018年4月,在“水滴筹”平台发起了40万元的个人筹款,但莫某怡违反约定用途将筹集款项挪作他用,构成违约,一审判令莫某全额返还筹款153136元并支付相应利息。
与此同时,轻松筹也屡屡爆发负面新闻。该平台成立于2014年9月,2017年初完成2800万美元C轮融资。2019年7月,轻松筹宣称,平台旗下用户突破6亿,总筹款金额突破360亿元人民币。
2018年7月,轻松筹平台上出现的筹丧葬费一事曾备受关注。当时,四川中江一小伙杨某因开车撞死4个人赔不起,在“轻松筹”上发起众筹,希望大家为他筹款,解决为死者垫付的丧葬费。杨某在项目情况说明中写道,“赔不起,不想进去坐牢,请大家帮我”。
该项目已经筹集到23900多元,有1215次帮助。最终,“轻松筹”关闭了该项目。
2018年年底,唐某某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煤气一氧化碳中毒”为由,在水滴筹平台发起筹款。随后在2019年7月,唐某某被曝光多次利用网上购买的虚假病历,在轻松筹、水滴筹等平台发布求助信息,骗取捐款7404.11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7年,民政部就因为轻松筹平台公开募捐信息发布不规范、个人求助信息审核把关不严格等违规问题约谈了轻松筹平台,但是轻松筹依然屡次出现违规现象。
专家建言互联网公益>>
既要政府监管又要行业自律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 邓国胜:目前这种行为在监管方面确实有盲区,因为互联网众筹,从慈善法的角度不是慈善行为,尽管它源于善意,但它是一种个人的赠与行为。
如果捐给慈善组织,这种捐款行为是受慈善法保护的,会由民政部门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管,慈善组织需要及时披露信息。但是个人通过众筹方式赠与,不受民政部门监管。传统市场监管部门对该公益领域也不很熟悉。所以,未来怎么做好?政府监管要跟上,行业自律也不能少。
慈善和商业模式的边界要摸清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一方面,网络筹款的确是一种模式创新,它让很多需要救助的人获得了善款;但是,另一方面,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这种模式必然会导致某一些受助者的信息被故意隐瞒。而慈善是以人们愿意付出最大善意为前提的,这种善意或善良,必须要以诚信为基础,一旦造假,慈善就会被轻松摧毁。
所以,我认为要把这件事情的定位搞清楚,尤其是当下很多公司都在这么做,资本也看好这种模式。拿慈善吸引流量,对流量做商业开发,这中间没有防火墙是最大的信任危机所在。所以,要摸清慈善和商业模式的边界,这需要探索。
综合自科技金融在线、观察者网、中国消费者报及网络
编辑: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