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皇帝的谥号、庙号、尊号有何不同?
文/号外历史之淑琴 图/网络
在我国的古典书籍中,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这四个称呼是经常出现的,其中庙号、谥号、尊号三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区别,而年号是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
庙号
现在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时期,比如太甲是太宗,武丁是高中等,成汤是不是太祖这个没有证明,庙号在最开始的时候十分的严格,标准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而言,开国君主都是祖,继承者有治国才能的被称为宗,周朝的时候确立了谥号制度,用来对君主和大臣们一生评定,当时庙号被废除,秦朝的时候甚至连谥号都没有。
汉朝建立后,沿袭了庙号这个制度,汉朝对于庙号一事十分的看重,当时不少皇帝是没有庙号的,刘邦的庙号是太祖,但是后来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是高皇帝,所以后来一直成为高祖。汉朝当时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后来的皇帝的谥号都有“孝:字,比如刘恒是太宗孝文皇帝,刘彻是世宗孝武皇帝等,就连王莽都给刘奭上庙号为高宗孝元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庙号没有”孝“是世祖光武皇帝,之后都有。
唐朝的时候,除了亡国之君和短命的皇帝外,都有庙号,历史上开国皇帝的庙号是“祖”,比如汉高祖、唐高祖、明太祖等,后面的一般是“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当然有例外,比如康熙的世祖。“足”这个庙号的泛滥是在曹魏时期开始的,以至于后来五代十六国时期,很多帝王的庙号都是“祖”。
称呼上来说,庙号一般放在谥号前面,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简称谥号,比如汉武帝、隋炀帝等,唐朝之后,因为谥号文字变多,所以简称庙号,比如唐太宗等。庙号也有褒贬之意,比如:太祖、高祖是开国,太宗。世祖是发扬光大,高宗是守成的美号,仁宗、孝宗等是明君,神宗、英宗等是功业不行,德宗等是懦弱,玄宗、真宗是爱好故弄玄虚等。
谥号
谥号的使用范围很广,是东亚地区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平生事迹和道德修养等,来评定这个人,有褒贬之意。谥号刚开始的时候,只有“美谥”和“平谥”,没有“恶谥”,起源于西周时代,先秦时期谥号一般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比如晋文公、秦穆公等就是谥号。
“上谥”:文、康、平等。“下谥”有炀、厉、幽、灵等。“中谥”有愍、怀等。秦朝没有谥号,汉朝时设立了大鸿胪这个职位,管理王公列侯的谥号,这个时候的谥号一般是两个字,比如萧何的文终侯。唐宋时期,谥号陈我给了一种满足虚荣心的东西,也成为了皇帝驾驭群臣的手段,武则天时期打破了谥号为一、二、三字的先例,她给李治的是“天皇大帝”,此后谥号大多是四个字以上。
宋朝因为重文轻武,所以当时大臣的谥号一般以“文”为荣,比如范仲淹的文正,宋朝用”文“谥号的共140多人,而用”武“的仅20人,比如熟知的岳武穆。明清之后,谥法的内容基本稳定下来了,明朝皇帝的谥号为17个字,亲王1个字,大臣2个字。
尊号
尊号起源于秦代,是为了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比如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等,这些都是尊号。唐朝的时候,尊号之风开始盛行,有生前也有去世后上尊号的,比如武则天当时是皇后的时候,称为“圣母神皇”,唐高宗是“天皇”等,唐玄宗在去世后上的尊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朝时期,尊号一般是20个字,明朝21个字,清朝最多23个字。
唐朝之后尊号越来越长,体现的是一种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日益盛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Bia3HQBd8y1i3sJAfIw.html